第一回之甄士隐人生兴衰史
(2014-04-21 18:19:18)
标签:
文化历史情感娱乐王一贴 |
详解红楼第一回
之
甄士隐人生兴衰史
在开篇第一回,作者说“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于是便有了“甄士隐”,那么“‘真事隐’的人生”肯定就是作者曾经经历的真实人生了,因为要隐藏,又不能藏的太深,让人看不懂,所以叫甄士隐。如果作者不想让人知道,隐藏的特别深,像摩斯码一样,那干脆就别写书了,隐藏在自己心里带进棺材岂不是更好呢;所以作者的意思是稍微隐藏一下,又无需隐藏太深,特地又给了提醒,所以借贾雨村言来演说,即用贾雨村假语村言敷衍出来的虚幻人生来隐射甄士隐隐藏的一段真实人生。那么这段隐藏的真实人生是怎么一番景象,又经历过怎样的兴衰荣枯最后归于无形呢,本文试着从这个角度来解读甄士隐这个人物的一生。
甄士隐名字的寓意
甄士隐这个谐音到底该作何解释,几百年众说纷纭,在我看来,甄士隐有两层意思:一,真实隐;二、真事隐。何为真实隐呢,就是把一些真实的东西用伪装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类现象在书里比比皆是,多采用谐音的表现手法,比如说甄士隐居住在十里街,仁清巷,其实就是“势利街、人情巷”的意思。甄英莲其实就是“真应怜”的谐音,贾王薛史是“家亡血史”的谐音。那么何为真事隐呢,即把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隐藏,但是取其生活素材用书里人物的生活经历表现出来,让有过经历的人看了能触动往事,如乙卯本38回脂批“伤哉,作者犹记矮幽(幽页)舫前以合欢花酿酒乎?屈指二十年矣。”,这就是作者真事隐的真正涵义,仅此而已。几百年屡屡出现不同的索隐,考证等派系就是因为把握不了这个度,过度考证,过度索隐而走火入魔,误入歧途,像周汝昌那样的红学大家也难免把握不了这个度,用力过猛而掉进沟里出不来,尤其是他对史湘云这个角色的偏爱更是失去清醒判断,过度考证的误读导致推测出来的结果与曹公原意大相径庭。
我认为,说你是什么派,其实是一种贬义,意味着你的某种偏激,意味着你对红楼的某种误读。我们读者喜欢红楼,喜欢的是红楼的语言,喜欢里面的故事情节,喜欢里面的角色,而不是喜欢这个角色原型是什么历史人物,这个故事又隐射了什么历史事件,那些贴上派系标签的误读者其实都是南辕北辙,本末倒置了,白白浪费了功夫和热情。开篇凡例作者就说了,这本书不涉及政治,即便是偶尔谈及朝政,也是为书里的人物情节服务的,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纪念作者生命中的几个异样女子,本书的主旨是谈情,而不是隐射清宫秘史。试想在文字狱那么残酷的清朝,从锦衣玉食跌落到到绳床瓦灶的曹雪芹还有这个闲心去写本隐射朝政的书么,他难道是活腻歪了,冒着杀头的危险去做这种事情。那些过度考证、索隐的解读者难道就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么?
甄士隐的家庭状况
居住在姑苏城外势利街人情巷的甄士隐是一个辞官回乡归隐的七品小官。可能有人会疑惑,你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文本说“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又在英莲失踪后说“当时封氏孺人也因思女构疾”,这个“乡宦”就是指辞官回乡的官员。在明清时期,“孺人”是七品官员妻子或母亲的专用封号,辞官的甄士隐年过五十才有了个3岁的女儿英莲,爱如珍宝,和妻子一起居住在苏州,家中仆役丫鬟众多,又有田庄土地。因为是辞官归乡的,所以没有退休宦银,就是没有退休金,所以在家败之后需要变卖田产投靠岳父而生存,而不是用每月退休金生活。
甄士隐对自己的退休生活是非常满意的,每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没事就抱着女儿去逛街溜达,过着充满乐趣又雅致悠闲的生活。文中虽未提及甄士隐为何50岁就辞官归隐,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性格和生活方式找到原因,文本说他“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有着清高静逸气质的甄士隐肯定不喜欢那种圆滑世俗,尔虞我诈,阿谀奉承的官场氛围而愤然辞官的,他向往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野生活,所以到辞官时才混到7品官衔。从他资助贾雨村来看,他爱结交一些文人雅士,喜欢那些有理想有品味的读书人。从他家败后“不惯生理稼穑等事”来看,他虽然归隐乡间,却对乡间的民俗生活,人情世故一概不通。寄宿在葫芦庙的贾雨村为了得到资助而刻意接近他,他居然没有察觉出来,认贼做兄,诚意资助,可见他并无识人之能。这样清高出世的人居然生活在凡事均需金钱开道的势利街人情巷狭窄葫芦庙旁边,与这里的街坊邻居显得格格不入,也为女儿英莲的失踪埋下了隐患。
僧道二仙的两次渡化
年过半百的甄士隐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退休后的安逸生活让他误以为这就是他晚年的生活方式。却不知道他的十年达运已失,到了该转运的关口,俗话说“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好运来临天地都来帮你,一旦厄运来临,哪怕你如楚霸王项羽那样的大英雄,也无济于事,无力回天。甄士隐的厄运即将来临,3岁的英莲也即将行运,即将触发启动薄命司设定的悲催命运的大门。“有命无运、累及爹娘”正好切合在甄士隐运势转变的节点上。悲悯世人的二仙为了拯救这对可怜的父女,特地前来两次点化,先贴上文本: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 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但不知所云“蠢物”系何东西。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仙师请了。”那僧道也忙答礼相问。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弟子愚浊,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则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伦之苦。”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士隐听了,不便再问。(1回)
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那僧道:“最妙,最妙!”说毕,二人一去,再不见个踪影了。士隐心中此时自忖:这两个人必有来历,该试一问,如今悔却晚也。(1回)
可巧这日拄了拐杖挣挫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说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1回)
睡梦中偶遇二仙的甄士隐,马上就能感觉到二仙绝非凡人,所以求大仙点化,免受沉沦之苦。说明甄士隐是颇有慧根的,文本也说他本是有“宿慧”的,什么叫宿慧呢,就是前世已经隐藏在身体里的第六感智慧,在今生等待机缘一到,自然道心开发,世事洞明。二仙先是梦中提醒一下甄士隐,然后马上在现实中来到士隐面前,可是士隐毕竟是机缘未到,已将梦中的事件忘记一大半了。早已忘记了二仙的存在和提醒,不肯相信和尚而舍弃英莲;二仙以为他没有忘记,马上来热情渡化,谁知热恋贴了冷屁股,搞的二仙尴尬不已,扔下四句言辞,飘然而去,第一次渡化以失败告终。
跛足道人再次来点化已经2年后了,此时的甄士隐在经过丧女之痛,家亡之祸,兼病痛折磨,岳父讥讽,已经是风烛残年,龙钟潦倒,世间所有最痛苦的折磨他都经历过了,红尘万象他都看淡了很多,这时候跛足道人再来点化他,就显得水到渠成。道人点化的方式是吟了一首《好了歌》,这个《好了歌》的本质就是说人世间的“荣誉、利益、爱情,亲情”没有一个能长久倚持的,所以一切都要坦然的面对,不能过于执着,失去了生活的本真。可以说《好了歌》是世间物质和精神的高度概括,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总结。
而甄士隐就因为当初对女儿的亲情过于看重,而没有即时觉悟。在经历过丧女之痛后,甄士隐对于亲情感悟良多,已经大彻大悟,所以能马上对《好了歌》结合社会现象进行盘点式的注解,而他的宿慧在此时启动,马上回忆起这个道人就是两年前曾经点化于他的仙人。通过对好了歌的注解,跛足道人也知道了甄士隐已经大彻大悟,所以无需言语,甄士隐自然对他的意图了然于心,把包袱一接,两人飘然而去,甄士隐彻底完成在人间的劫难,瞬间羽化成仙,位列仙班。此后堪破爱情的柳湘莲也是被跛足道人点化,瞬间顿悟出家。
甄士隐从入世到出世,经历世间的兴衰是作者要隐藏真事的一个缩影,他出现在第一回,而且一回就结束了,和作者对其他人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云遮雾断,虚空留白的叙述方式完全不同;而相对照的贾雨村则从出世到入世,经历从贫寒到富贵的人生之路,则是作者要借假语村言敷衍出来的另外一种虚幻人生,两人代表了两类精神命运,第二回开始之后的所有人的命运无非是这两种命运的变种或者延续,这就是作者安排甄士隐这个角色的目的所在。
甄士隐和贾雨村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甄贾之间,假假真真,“当真”就无路可通,“作假”却柳暗花明,“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公就是要告诉我们变则通不变则不通的道理。所以区分何时为真何时为假不但是解读红楼的学问,也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门学问。
英莲被拐之谜
曹公在设定每个人的命运时,是相信道家的宿命论的,在第五回里写薄命司,把主要人物的命运都设定好了。每个人的命都是天生注定的,而运势却是可以改变,红楼众多儿女命有贵贱,却因不同的运势,而有了不同的结果。在第一回,癞头和尚一见英莲就大哭,说她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而她的一生经历也验证了这个说法。她生在乡宦之家,算是好命,自5岁起却被变卖,颠沛流离,嫁入薛家最后被折磨而死,运势很差,所以是有命无运;探春是庶出,命贱,却凭借自己的才志精明深受贾府众人的尊重,最后远嫁海外当王妃,虽然远离家乡父母也是薄命人生的一种,但是相对于其他人来说,她的运势算是好的。而娇杏却属于命运两济之人。既然是命运两济,那么从低贱变高贵便是必然,而不是侥幸的偶然。
什么是命运
那么到底何为命运呢,命运就好比是一条有自己流向的河道,我们是坐在船上的人,如果你一切顺命,凡事听天由命。那么我们根据这个水的流速、风向、风速、湾道大小、河道长短、就可以测算出你到某一点的比较精确的时间与遭遇。这就是算命的基本原理,也是僧道二仙能够知晓薄命司众多儿女命运过程之所在的预测术。
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性格决定命运,如果你不服气命运的安排,仰天长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且你又做事努力,比较勤奋,那么你这只船也是可以逆流而上的,就看你输出的功力是否大于河水对你的阻力,这就是积极改变命运的一面。有的人可能会说,没用的,我曾经也很努力过,也奋斗过,但越奋斗越失望,还不如听天由命呢。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我只能说,你努力的还不够,不是努力一下就获得回报一次的。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你在后天的早晨就坚持不下去了,阵亡了,又怎么能改变命运呢,所以改变命运需要持之以恒的动力和意志力,而是否有耐心又和你的性格有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在文本里积极改变命运的人有探春,小红、贾芸等人,而听天由命的人比比皆是,英莲就是二仙渡化失败而又听天由命的人,悲催的命运和其懦弱的性格息息相关。
英莲被拐前的案情分析
关于英莲被拐之谜,我们可以文本所涉及的人和事情来仔细梳理,文本在英莲第一次露面到最后被拐这段时期,分别涉及的人有来访的严老爷,贾雨村,霍启,葫芦庙传信的和尚。所牵扯到的事情有设宴款待严老爷,中秋资助贾雨村,葫芦庙和尚去甄府传话,元宵节观看社火花灯。我们在前面分析了甄士隐的性格和爱好,他喜欢读书人,爱结交文人雅士,而这个严老爷想必并不是雨村想结交之人,严老爷来访时,脂批甲侧:“炎”也,炎将来,火将至矣。而且甄士隐在严老爷来访时正在招待贾雨村,甄士隐并没有给严老爷管饭的意思,所以他才和雨村说:“恕诳驾之罪,略坐,弟即来陪。”,结果是这个严老爷赖着不走,甄士隐只得设宴款待。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个严老爷来访何意,酒桌上说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这个严老爷既然是英莲失踪前的来访人员,自然是有可能导致英莲失踪的嫌疑人之一。
贾雨村是英莲失踪前的另一个涉及到的人员,为了接近并得到甄士隐的资助,滞留苏州的贾雨村从一开始就选择寄宿在甄府旁边的葫芦庙,而且一住就是8个多月以上,从甄士隐资助50两白银可以从苏州买舟西上到京城的情况来看。甄士隐8个月以上的卖字作文生涯都赚不到50两白银,他每日所赚银两只能够维持一日两餐,根本交不起葫芦庙住宿费。我们知道寺庙有这样一个习俗,在背对山门的的位置都会有一尊韦陀造像,韦陀手拿一根降魔杵,如果这根降魔杵扛在肩上,就表明这个寺庙经济宽裕,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及赶路的书生免费吃住三天;如果这降魔杵平放在胸前,表明本寺庙经济一般,只可招待一天,如果这降魔杵直竖在地上,表明本寺庙经济困难,云游到此的同行们敬请绕道,本寺庙恕不接待。
在文本中提到妙玉所在的玄墓蟠香寺曾经租房子给邢岫烟一家居住,而且是10年租期。可见当时寺庙是客栈的一种补充,可以对外营业搞创收。身处势利街人情巷的葫芦庙想必也是有这种租房业务,那么长期居住寺庙又不交房租的贾雨村肯定是遭葫芦庙和尚唾弃的,贾雨村定然也是如奴役一般扫地挑水来换取和尚对自己寄宿寺庙的容忍。这点推测并非臆想,我们可以从葫芦案的门子对待贾雨村的盛气凌人的口气和傲慢的态度看出端倪,先贴上文本分析:
只见案边立的一个门子使眼色儿,--不令他发签之意。雨村心下甚为疑怪,只得停了手,即时退堂,至密室,侍从皆退去,只留门子服侍。这门子忙上来请安,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雨村道:“却十分面善得紧,只是一时想不起来。”那门子笑道:“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把出身之地竟忘了,不记当年葫芦庙里之事?”雨村听了,如雷震一惊,方想起往事。(4回)
这门子道:“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护官符’来不成?”……门子道:“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作得长远!…… 门子笑道:“不瞒老爷说,不但这凶犯的方向我知道,一并这拐卖之人我也知道,死鬼买主也深知道。待我细说与老爷听……这且别说,老爷你当被卖之丫头是谁?”雨村笑道:“我如何得知。”门子冷笑道:“这人算来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他就是葫芦庙旁住的甄老爷的小姐,名唤英莲的。”……门子笑道:“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反成了个没主意的人了!……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理,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门子道:“小人已想了一个极好的主意在此:老爷明日坐堂,只管虚张声势,……(4回)
从门子的语气和神态可以看出,他虽然表面上对这个知府老爷毕恭毕敬,实际上在骨子里仍然把贾雨村当成八九年前寄居他们葫芦庙的那个穷儒来对待的,根本没有正眼瞧他,而当年的门子只是一个小沙弥而已,都能用这种口气和态度对待贾雨村,那么其他的和尚是怎么对待贾雨村的可想而知了,可以说不当人待都不过分。那么在贾雨村得到甄士隐资助连夜跑路以后,欠葫芦庙8个月以上的房租也成了死帐,你说这些和尚们该把满腔怒火向谁发呢,向贾雨村吧,人家已经跑了,你顶多背后咒骂他,他也听不见了,他们就会把怒气转移到甄士隐身上,你不是有钱资助进京么,怎么不好事做到底把这房租钱给还了呢,虽然这些怒火只能在暗地里发泄,但是和尚们对甄士隐的怨气在增加,矛盾在加剧,无形中给英莲被拐,埋下了伏笔。所以我们把资助贾雨村而引起葫芦庙愤怒的和尚们也列入嫌疑犯名单。
关于家人霍启,望文生义,谐音是祸起,可见不是个好奴仆,他是英莲失踪的当事人,极度不负责任,把主人放人家门槛上,自己上厕所去了,导致英莲被拐。在分析案情前有个关键问题要梳理,这就是香菱的年龄,香菱第一次出现时说是3岁,过了一个元宵节后被拐卖,应该是4岁,但是贾雨村和门子密谋时说“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为何出现年龄上的差距呢,娇杏作为贾雨村夫人,肯定是她告诉雨村的英莲被拐时的年龄,作为见证者之一,她说的话肯定是不会错的,那么只能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文本出现英莲时是3周岁,被拐时经历了一个年份,那就是4周岁,5虚岁。4岁的孩子,已经能记事了,那么在被陌生人抱走之时应该有本能的恐惧,肯定会叫喊,但是英莲并没有叫喊,说明带走她的是熟悉的人,所以没有害怕,以至于小解的霍启没有察觉。因此,英莲已经有了基本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她应该是能够记得自己的年龄的,当门子和后来周瑞家的问她身世的时候,她推说“我不记得小时候的事”,显然是童年被拐子打怕了在说谎。而在63回开夜宴时说“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同庚”,呼应出香菱自报年龄,正好印证了当初的推托谎言,是香菱自保的一种下意识的表现。
因此我们可以有了一个清晰的结论了,香菱在4岁时被熟悉的人抱走,卖给拐子带往偏僻的地方教养,受尽了打骂虐待,养成了任人宰割的懦弱性格,彻底丧失了求生的欲望,养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带往南京贩卖,在被门子认出时,毫无逃脱的本能,也无意打听亲生父母的下落,当然也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她个性中可悲的弱点,对她的悲惨结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在卖到薛家遇到强悍的主妇夏金桂后,被迫任其宰割,折磨致死后灵魂才能回到那日夜思念的故乡。
201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