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考古博物馆
(2023-11-25 21:01:43)
我预约了昨天上午场的考古博物馆。
博物馆在鸟巢附近,坐518到终点(慧忠里),往前(西)走几分钟即到。
高大巍峨的博物馆上悬着一个篆字,我仰头望了一会儿,不认得(后知是“史”字)。博物馆主楼开了四层楼面,展品主要是新旧石器及商周时期的文物。
既名考古,大概偏重于考古本身的内容,但除了多了几张重要考古学家(如夏鼐诸公),与一般的历史博物馆区别不大。其实,我现在不太愿看博物馆了,不过一堆坛坛罐罐、废铜烂铁,没有专业的眼睛根本看不出门道儿——如果看不出属于自己的感想,我就觉得白来一遭。幸好我在妇好墓出土的器皿前找到了一点感觉。它们以酒具为主,妇好大概爱喝酒吧?当然,商朝贵族滥饮成风,以酒具祭祀也是仪礼之常。好多酒具的底座是三足形,腿儿浑圆,很像臀部或乳房,或者说富有肉感。还有,不少器皿底部尖削,不易直立,为什么要制作成这样?我的设想是它们可能插在缝隙间。
“宅兹中国”的何尊现在是无价的国宝,当年却是没人愿买的废铜,险些被回了炉。你看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现场就在空旷的田野上,紧挨着两个自然村,周遭还有工厂,幸亏当时的人还不知道文物的价值,搁现在保卫工作是很难做的。
考古这项工作很辛苦,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比如那些新旧时代的石器,用我的眼睛来看跟未经加工的石头石片没啥区别呀!考古工作者是善于从朴拙中发现人为痕迹的人,凭着肉眼和经验为我们扫去了历史覆盖的尘埃。
那些明清刻本的书籍,如果没有古文献工作者的工作,没有他们的“译介”,把竖排繁文改为我们能接受的横排简体文字,我就无缘感受古文化的美好;哪怕是《红楼梦》,拿那些古本过来,我也看不进去呀!因为他们的工作(很多平凡工作者的工作),我才领略到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之美。
展厅内有不少中小学生,是学校组织前来参观的,这些十来岁的少年呜嗷喊叫、乱跑乱闹,我不能怪他们没有文明的举止,毕竟年龄在那儿,可是,这样的场合还是应该有所收敛吧?我们的教育没有教给他们应有的教养。
我在馆内从11点逗留到将近15点,离开前看到北面有座新建的党史馆,建筑风格类似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历史博物馆,我既没时间去也不想去看,坐518回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