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的旧文《偶感片段》
(2023-11-11 20:37:35)分类: 随笔 |
1
艺术家应有一颗童心,或者说,不具童心也成不了艺术家。与天地共语、和鸟兽同笑,无童心可能做到?而在我们大人眼里的小孩子却有这样的情状。如果我们能在大多的时候将我们那被功利捆缚的心解放出来,重返孩童的境界,我们也就臻于艺术之境了。艺术人也是个平常人,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但在进行艺术活动时,一定要脱掉一切世俗功利,否则,他就进入不了艺术境界,也不会产出真正的艺术品。艺术吸日月之精华、采天地之灵秀,此门中的佼佼者皆为人中之英,他们虽于世道实用方面百无一长,却代表着构成人这一因素中的最高要素,所以,史册中记下了他们的名字。
2
黄永玉定是个诙谐的人,从他写的文字里看得出来。没有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写不出那种轻松的,轻松间渗透着处处可见的睿智。我看不懂画,想来他作画也有这类风格吧。这就是大师。只有成就大名之后,人才放得开;无名小辈性情乐观的数不胜数,可他们成不了艺术家,乏乎其技。当然,大师的性格也并不都是这样的,比如胡适、郭沫若,更接近政治化的文人,他们的照片也似是经过装扮后的表演。你瞧,胡适读书时的西服领带,总有拿腔作势的意味。而黄永玉和另几个人合影的照片,开怀大笑,毫无表演的做作,多么率性自然!
3
只有跳出小圈子,站在空中才能看清地面。绕在一些障目的琐碎里,就看不出事物的来龙去脉——规律。不立足于超出世界的范畴,怎么辨清这世界的经纬脉落,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之谓也。
4
李叔同出家而成弘一法师,为的是更虔心悟佛,抛弃红尘之心固决绝,于爱他之家人又不免太过无情。吾以为,悟道未必就得出家;若叔同仍为叔同,就不能求得弘一的善果吗?外求极端还是恐怕心有不坚,但聪慧如弘一法师者亦需遁入空门这一外恃,可见超脱之难,似我等俗众就更远离本真了。我之所以厌恶僧道庙宇,皆因其徒空有其貌却无佛心道骨,打着释道旗号混吃混喝、欺世盗名。看那寺庙,里边有多少滥竽充数的僧道,他们也不过是俗世的不学无术之辈。所以,空门也如尘世,各类人等都有。在世俗即可修行,何必跑到山间装腔作势?
5
享受过程而不必太在意结果如何,是智者给予注定与成功无缘的大多数人的善意的安慰。因为谁都知道,都想成功,可成功不了我们就不去努力了吗?于是,编织这样一个说法来圆失败者的梦。因为人都有不甘之心,都怀着“我不试怎知就不能成功”的想法,所以,一代代人为自己的梦想有声有色、有苦有乐地活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