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着《追忆似水年华》
(2023-03-24 21:02:04)
标签: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追忆似水年华》 |
分类: 读书 |
看完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一个少年饱经苦难的经历,一颗少年的心被磨砺得敏感并冷漠起来。
这个少年的18年分为三个阶段,6岁前在南门家里不受重视,6岁后在继父家中略感温暖却在学校中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不好的影响,12岁后回到南门家里继续扮演不受待见的累赘的角色。这个少年没有得到一丝亲庭的亲情,又被畸形的社会影响着,能脱离这样一个家可以说是幸运的奇迹,像他这样的更多的要成为他哥哥、同学那样的劣质品。
余华的语调很冷,恰与他写的故事相符,他的书里怎么有那么多苦难呢,是不是生命本来就是浴苦而生的?
余华一代的作家对现代派的外国作家特别推崇,包括普鲁斯特。我铆足劲儿想啃下《追忆似水年华》,到底没能顶住劲,放弃了。
普鲁斯特在小说里加进了大量的文学创作理论的文字,以人物的语气大力称赞贝戈特的作品,一个没上中学的孩子对文学有这么深的理解吗?小说里夹杂着这么多与情节无关的东西,又冗长又烦人,加上那不分篇幅的长句子,加重了阅读的难度,更说不上快感。
百十来页的痛苦阅读只记下了这样一段话:“往事也一样。我们想方设法追忆,总是枉费心机,绞尽脑汁都无济于事。它藏在脑海之外,非智力所能及;它隐蔽在某件我们意想不到的物体之中(藏匿在那件物体所给予我们的感觉之中),而那件东西我们在死亡之前能否遇到,则全凭偶然,说不定我们到死都碰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