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细说红楼梦中微小的瑕疵
(2022-06-08 21:45:12)
标签:
蒋勋细说《红楼梦》蒋勋念白字 |
分类: 读书 |
懒人听书里蒋勋的细说红楼梦到66回就没了,后续的14回还没录入。我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听完了这66回。蒋勋读的确是细,文字、文本欣赏、写作技巧之外,有时把字、词和某个句子展开来讲,来历了、说道儿了,再用现在的话语解读,引申开去再来一番感想,而且,每回先通览一遍,再细读一遍,有时再回过头来讲一遍,这样时间就拉长了,一回书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说完。这样的细读适用于读书少、文化知识欠缺的人、如学生,不过我还是有些收获,那都是以前我不知道的。
听书大概有一年了吧,百十本书总有了,听了好多位主播,几乎没有不念白字的,有的让我惊讶白字先生也能当主播,比如讲《人世间》的那位,错字连篇。政治家作报告念白字不稀奇,比如某位前总理,到死都不会知道“阐述”的“阐”该读作“产”而不是他的“善”。文化人也读白字,比如某著名大学校长的“鸿鹄之志”——看来读白字是无人幸免的,只不过多少而已。不过,有些学者没出这样的错,至少我没听到过,比如易中天、蒙曼、郦波、岳峰。
我连续听了一个月的蒋勋细说《红楼梦》,读的确实很细讲得也不错,可是蒋勋的细说里读了不少白字,这虽然不能损害他的学问和才学,但还是有些微的白璧微瑕之憾,毕竟他是个学者、老师、艺术家,而且是在讲课,不少听众是学生,录音的传播面更广,读了白字会误导一大批后生。
蒋勋说他最初接触红楼梦是13岁,打着手电在被窝里读的,13岁的孩子肯定有好多字不认得,估计是为了阅读快感来不及查字典就望文生义了;我觉得这个事人人都经历过,我也这样,只不过后来花了很大气力做了纠正。这样的错误如果没人指正自己很难察觉,而且越是名气大的人越没人好意思给你指出来,只能自我纠正;这也不容易,我至今仍有一些字没矫正过来。
蒋勋读错的这些个字其实并不偏僻生疏,按说不该读错,可是偏偏就错了。比如:讲到稻香村时把“浣葛”的“浣”读作了“晚”,“篦头”的“篦”读成了“密”,“婢女”的“婢”念成了“卑”,“戏谑”的“谑”读作了“虐”,“泼皮”的“泼”读成了“波”,贾琮的“琮”读作了“宗”,“笏板”的“笏”读作了“勿”,宝玉的书童焙茗读成了“芙茗”,黛玉的仙界化身绛珠草的“绛”念成了“祥”,打盹的“盹”读作了“吨”,“踉踉跄跄”念做了“浪浪仓仓”,“棒疮”的“疮”读成了“仓”,“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的“稠”念作了“周”,“栉沐”的“栉”读作了“节”(不知“栉风沐雨”成语耶?),赤橙蓝靛的“靛”念作了“定”,刽子手的“刽”读作了“快”,螺钿的“钿”读成了“田”,金簪的“簪”念作“针”,“晌”读作“响”,妆奁的“奁”读成了“吝”——这些个错误是学者不该有的,至少显得治学上不够严谨。有些可能是临时口误(如“浣”“拈”、“篦”),而大多数应该是无意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