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的《心》
(2022-05-10 22:05:35)
标签:
夏目漱石《心》 |
分类: 读书 |
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心》我是看过的,因为时间久远早就忘了内容,之所以知道看过是因为确切地记得买过这本书,封面设计得很简单。
小说里的先生因为家产被叔叔侵占而对亲情人心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离开家乡去东京求学,住在一户军人遗孀家里。他的同乡好友K与养父不和而陷入窘境,为了减轻K的负担,他极力劝说K与自己同住,考虑到K强烈的自尊心他暗自承担着K的生活费。这户人家有个小姐,两人都暗暗地爱上了她,K对他说了自己对那个小姐的爱,让他深为自己下手晚了而后悔。他发现K并未向那对母女表白而且想要打消这个念头,他暗自高兴,向那位母亲公布了要娶小姐的想法并得到了应允。K得知此事后虽有惊讶却也没见有多大震动,可是当晚却割颈自杀了。先生认为K的自杀是因为自己的缘故,所以内心里一直自责,多年之后最终借着明治天皇的死而自杀谢罪。
听完这部小说,我觉得先生的自责根本没有道理,他并未使用卑劣的手段与K争夺爱情,只不过内心里有这个动机,拿K以前说过的话刺激了一下:“精神上不上进的人是渣滓”。
K为什么自杀?说到底还是他的遗书写的那样,是对前途的无望产生了轻生之念,朋友“抢”走所爱的人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没有生命的绝望,K也断不会为失恋而自杀。
再说先生,他的自杀纯粹是他终日无所事事的结果(很难想象一个人不工作也没有人生目标浑浑噩噩地活着会不厌恶自己),但凡有点事做他还会寻死吗?当然,他跟K一样也是个偏执狂,把不存在的罪过压在自己心里,成了一块心病,这也是此书名之为《心》的因由(我的一己之见)。无论先生还是K,都死于心灵无所依托,死于内心的偏执,心活不起来整个人也就只有死之一途了。
话说回来,这就是那时的日本那时的青年才会有的心理,搁到今天,谁还会因为这点“根本不是个事儿”的事去寻短见呢?
这部小说给人的启示是:1、朋友之间也不能好得没有边,太近了极大的可能会反目;“先生”不是愣拉着K同住,还会有这个悲剧吗?2、人活着必须有事可做、的有个“小目标”,否则心无寄托而走向虚无;3、要有责任感,要想到对亲人的责任,不能为了自己的解脱而一走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