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由的表现之一就是允许反面的声音存在

(2022-03-27 22:55:52)
标签:

《自由在高处》

熊培云

分类: 读书

我很快结束了熊培云的《思想国》,因为很多文章“过时”了(得承认文章的时效性,尤其是时评类的),粗略看了百十来页,就不看了(《慈悲与玫瑰》里也有不少这样的文章,我也是草草翻过去了)。

什么样的文字能经得住时间的磨砺而久不过时?从表象下抽出人性来的文字。如果只是写出事件和因果关系,时过境迁,文字也便随之失色,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了。

时评文章大多“寿命”短,能写出历久弥新的文字来不容易。熊培云已经很不错了。

我接着打开他的另一本书《自由在高处》,长长的自序之后,开篇的第一篇《国家与玫瑰》里作者讲了一个故事,说的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侵入法国巴黎,一个卖花姑娘将所有的鲜花送给了左邻右舍,这样“驻扎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德军发现,几乎所有的巴黎女人,都手捧鲜花,面带笑容,眼里没有一丝绝望的神情。”我觉得这是法国人自己的看法,作为占领者的德军也许会把鲜花与微笑看作是欢迎呢。

同一件事情完全可以得到完全不一样的解释,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虽然如此,我十分赞同熊培云最后给出的结语:“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无论经历过多少波折、困苦与残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寻,亘古如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