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熊培云《慈悲与玫瑰》 |
分类: 读书 |
熊培云的《慈悲与玫瑰》里有很多时评,他的观点和看法并不新鲜,我关注的是他的分析方法。他动用逻辑的手术刀,把一件事条分缕析,把一桩连一桩的因果关系剥离出来,有时还运用反向思维把事情倒过来看,或者说是来个换位思考,让读者看到事件的正确或错误。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可多数人事到临头时皆当事者迷,为外表所惑而忘记了逻辑判断。我也是多数人里的一员,看此书时便一再提醒自己将来遇事多像熊培云那样运用逻辑的方法来看问题;不管能不能做到,尽力而为吧——这也是为人当有之义。
“所谓节日,不过是给普通的日子穿上制服,给普通的人们戴上脸谱,好为这一天统一行动。于是乎,这一天不再属于我,我也不再属于我,我和这日子都属于这无中生有的节日。你有多少这样的日子,你生命中就少了多少天。这是看不见的悲剧。我喜欢假期,但我不喜欢以节日的名义放假,又以节日的名义毁掉这一天。节日是给那些醒来后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生活的人预备的。而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我以我自己的方式控制我每一天的时间与意义,我希望节日对我生活的干扰越少越好。”——《庆祝无节日》
“人生何其短暂,一辈子看不完一件事。人们习惯于回望历史,并非热爱回不去的历史,而是因为憎恨走不出的现实。”——《死去的人依旧年轻》
“人爱自我标榜,也爱给别人贴标签,喜欢以局部代替整体。值得反思的是,我们标示一件物品,通常是为了增加其辨识度。然而,当我们将某个人贴上一个负面的标签,并且将其简化为唯一身份的时候,暴力便已经在酝酿。因为别无选择的单一身份抹杀了人的多元群体特征与多重忠诚。当年地主被杀,是因为他是“十恶不赦的地主”,在他被赋予这个单一身份时,他不再是母亲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儿女的父亲。在许多人那里,这些走到时代风口浪尖的人物被符号化了。这种符号化首先是将一个人变成他者,将他从原本所属的丰富的群体里区别开来。在这个物化与隔离的过程中,原来有血有肉的人消失了,剩下的只有被限定的物和意义,一个符号。杀一个人时,世人常有恻隐之心,而消灭一个符号却像是推倒路边的一个雕像,它给人带来的更多的是快感。。。我更看到一种危险,在寻求正义的路上,符号抵达的地方也常常是理智崩溃的地方。”——《符号杀戮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