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杨伯峻之《论语译注》(38)
(2021-07-15 21:50:58)
标签:
论语 |
分类: 读书 |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科举考试是从隋朝开始的,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考试制度,《译注》把“试”解为“用”,也说得过去。得不到重用,就得学点本事,否则何以存身?现在我们把“试”解为考试,也说得通:考不上大学,再不学点实际的技术,连饭碗都没了。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古人惜字如金,真的害苦了后世读书人。这句话应该是缺字,所以只好增字加文才好连起来,这就产生了多种解读,都似有理又都不确然。我们只取于今有益的来理解吧:孔子不认为自己知道的多,谦称无知,还举个粗人求问的例子,意思是我连这个粗人问的都答不上(空空如也),只能前后分析推敲叩问,才能勉强说出个一二来。这一段给我的感受有三:1、孔子很谦虚;2、“空空如也”的由来原来在这儿;3、“叩其两端而竭焉”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及治学态度。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看来孔子是相信祥瑞的,凤鸟河图不现,这世道不是完了吗?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不明白“齐衰”,整句话就不好理解;“虽少,必作”也是费解之处,《译注》解释得很清楚,也很在理。孔子重礼,也富有同情心,这是他遇见穿丧服的、穿礼服的、盲人(哪怕他们岁数不大)时的表现,以示郑重、尊敬、怜悯(脸作色,行亦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