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杨伯峻之《论语译注》(22)
(2021-05-27 21:11:47)
标签:
杨伯峻《论语译注》 |
分类: 读书 |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争议很大,主流理解是“只要带上学费(十条干肉),我都是要教他的”,为圣者讳的一派则认为“束修”代指年龄十五岁,这句话的意思就成了“只要年过十五、主动到我门下的,我都教他”。我取中庸之道:15岁以上的想拜我为师,有点儿束修就可以成为我的学生了。孔子自己是十五而有志于学,他的入门弟子不能小于15岁,因为他不是启蒙小孩子的老师,而是教导学生探求仁义道德,是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给他当学生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理解力,打个比方,他办的是大学,入门的学生得有高中的学历才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不想学、脑子不开窍的,启发他也没用,想不明白、说不出来的时候才是老师指点的时候,使其能够举一反三,举一不会反三的教他也是白扯。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这是孔子的礼或说修养,在有丧事的人家吃饭哪能吃的太多,那样就太没礼貌了;再说,丧饭哪能吃得下去?这是基本的礼节,别说孔子,就是一般人也该做到。但是,现在有些人去参加葬礼,吃白事儿的酒席上居然有高声喧哗并喝多了的!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人的情感不会突变,悲哀没有过去,哪能唱得出歌?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悲痛,别说这一天唱不出歌来,多少天都是心有戚戚焉呢。我估计这是孔子参加葬礼时哭过,回来后虽然心情平复(毕竟不是亲人挚友),即使这一天有了高兴的事,也不能欣然作歌,因为这是礼的要求。这个礼于今不可能遵守,也没必要苛责于人,该悲哀的时候不能面有喜色,时过境迁了该咋样就咋样,所谓得体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