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月亮与六便士》

(2020-12-15 21:06:31)
标签:

《月亮与六便士》

毛姆

分类: 读书

昨日看完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似乎从前看过,却一点印象也没留下。

思特里克兰德是个平凡得无法再平凡的人,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失踪,被人认为为情私奔,结果却出人意料:这个已经40岁的男人之所以抛弃家庭、工作,为的是去画、当画家,以满足平生所愿。谁也不知道也看不出来他有绘画的爱好和天分,一个本分的经纪人心血来潮想当画家,这已够匪夷所思的了,更让我难以置信的是他那么绝情,对家人哪怕孩子都一丝也不留恋(非铁石心肠哪能做到?),而所有的这些书里全无铺垫。作者无意解释这人突变的动机,目的主要放在这人逃离世俗后作为艺术家的怪诞上。

思特里克兰德不考虑生活享受,能吃苦,为了画画成了连饭都吃不上的流浪汉,看到这些,搁谁都得想——人能一刀切地割断过去?最后,思特里克兰德得了麻风病死在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子上,死得其所。思特里克兰德就是个怪物,还可以说是个恶魔,他只管自己咋想,从不考虑别人,厚颜无耻到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可是,他却成了后世的大画家——难道“真正的”艺术家都这个德行?生活中这样的人越少越好,也不需要这样的艺术家,况且,他们那些后来被炒成天价的作品又好在哪里呢?天才不可以没有人性,如果不能,宁可不要天才。作者写下这个人物,并非想揭示人性的有多恶,也许是想告诉人们,这个世界上还有思特里克兰德这样个性与众不同的人存在。

作家在书里对写作的动机有这样的解释:“作家对那些吸引着他的怪异的性格本能地感到兴趣,尽管他的道德观不以为然,对此却无能为力;直到习惯已成自然,他的感觉变得迟钝以后,这种本能常常使他非常狼狈。他喜欢观察这种多少使他感到惊异的邪恶的人性,自认这种观察是为了满足艺术的要求;但是他的真挚却迫使他承认:他对于某些行为的反感远不如对这些行为产生原因的好奇心那样强烈。一个恶棍的性格如果刻划得完美而又合乎逻辑,对于创作者是具有一种魅惑的力量的,尽管从法律和秩序的角度看,他决不该对恶棍有任何欣赏的态度。我猜想莎士比亚在创作埃古时可能比他借助月光和幻想构思苔丝德梦娜怀着更大的兴味。说不定作家在创作恶棍时实际上是在满足他内心深处的一种天性,因为在文明社会中,风俗礼仪迫使这种天性隐匿到潜意识的最隐秘的底层下;给予他虚构的人物以血肉之躯,也就是使他那一部分无法表露的自我有了生命。他得到的满足是一种自由解放的快感。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

对于艺术家,作者借书中人物戴尔克·施特略夫的口吻评论道:“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地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

作者这样描述艺术家的追求:“使思特里克兰德着了迷的是一种创作欲,他热切地想创造出美来。这种激情叫他一刻也不能宁静。逼着他东奔西走。他好象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朝香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盘踞在他心头的魔鬼对他毫无怜悯之情。世上有些人渴望寻获真理,他们的要求非常强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叫他们把生活的基础完全打翻,也在所不惜。思特里克兰德就是这样一个人;只不过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P97

书里还提到一个可以看作是与思特里克兰德相辅相成的、叫阿伯拉罕的人物,这人游历中来到埃及,一下子被亚历山大迷住了,放弃了美好的前程,宁可在这里当一个小医生,这岂不跟思特里克兰德异曲同工?

看着阳光和碧蓝的天空。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心境忽然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他无法描述这是怎么一回事。事情来得非常突兀,据他说,好象晴天响起一声霹雳;但他觉得这个譬喻不够妥当,又改口说好象得到了什么启示。他的心好象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突然间,他感到一阵狂喜,有一种取得无限自由的感觉。他觉得自己好象回到了老家,他当时当地就打定主意,今后的日子他都要在亚历山大度过了。离开货轮并没有什么困难;二十四小时以后,他已经带着自己的全部行李登岸了。

“船长一定会觉得你发疯了。”我笑着说。

“别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我才不在乎呢。做出这件事来的不是我,是我身体里一种远比我自己的意志更强大的力量。上岸以后,我四处看了看,想着我要到一家希腊人开的小旅馆去;我觉得我知道在哪里能找到这家旅馆。你猜怎么着?我一点儿也没有费劲儿就走到这家旅馆前边,我一看见这地方马上就认出来了。”

“你过去到过亚历山大港吗?”

“没有。在这次出国前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英国。”

不久以后,他就在公立医院找到个工作,从此一直待在那里。

“你从来没有后悔过吗?”

“从来没有。一分钟也没有后悔过。我挣的钱刚够维持生活,但是我感到心满意足。我

什么要求也没有,只希望这样活下去,直到我死。我生活得非常好。P90

我很怀疑,阿伯拉罕是否真的糟蹋了自己。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P9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忙与闲
后一篇:养猫记(68)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