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水浒(17)

标签:
《水浒》宋江浔阳楼醉题反诗闹江州 |
分类: 读书 |
宋江在浔阳楼醉题反诗,应该看作是对自己的一次人生反思;平时热衷于好名声,永远在交结朋友的运动中,反倒是酒后寂寞伤怀,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开始追问起人生的价值所在了。
“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阑畅饮,不觉沉醉,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便唤酒保索借笔砚来。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这是宋江一时的参悟,对虚名产生的片刻怀疑,只有在沦落为囚徒后才会有功不成名不就的失败感。但是,内心还是不甘的,自比猛虎卧荒丘,希图“他年报冤仇”,可是,向谁报仇呢?直到这个时候,宋江并未被冤屈,他杀了人犯了罪,被刺配流放并不冤屈了他,这个报仇的想法有点像是“整个社会都对不起他”的味道。黄文炳把这首诗看作反诗有其道理,宋江的潜意识里还是想“他日身荣”,以他的现有处境唯有造反一途,这就是他造反-招安-封妻荫子思想的根源,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总好交结那些江湖大恶的原因。
宋江的题壁诗被赋闲的通判黄文炳看到,视为反诗,被其举报到江州知府那里,偏巧京城谣传小儿谶语,把个宋江坐实了意图造反的罪名,其实那样的谶语是古书里常用的把戏,是说书惯用的手段,不如此怎么把宋江送上梁山?只是这里又出现了地理上的错误:江州即今天的九江,东京是现在的开封,戴宗从江州动身前往东京怎么会路过梁山呢?
戴宗腿拴四个甲马的神行术赶上现在的汽车了,他的神行法和公孙胜的道术我小时候很是神往,长大以后就想它们在现实中有何依据,可怎么也找不到对应的事物,那就只能是作者的编造了。
戴宗在酒店要“素酒”,酒咋还有荤素?我头回听说,也没弄明白。
梁山不仅劫财,也抢人才。吴用为了搭救宋江,需要造假书信,想到了萧让金大坚这两位书法篆刻人才,就用骗和逼的招数,把人家的家眷给弄上山来,看你落不落草!
吴用智者一失,做假书用错了图章,只有劫法场营救宋江戴宗一途。梁山出动了以晁盖为首的17位头领,加上江州当地的一伙好汉,一共26位头领,他们的兵力总共也没超过200人,江州追赶的官军有多少?“五七千人”,而且还是马军、骑兵。兵力相差这么悬殊,一百多人居然把数千官军打得落花流水,这可能吗,有点儿太悬乎了吧?
凭着宋江的个人魅力,一下子引来众多好汉上梁山,头领人数激增到了40名,可以说具备了与朝廷抗衡的能力。这一点连粗莽的蠢汉李逵都看出来了,听听这个铁牛咋说的:“李逵跳将起来道:‘好哥哥,正应着天上的言语,虽然吃了他些苦,黄文炳那贼也吃我割得快活。放着我们有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不强似这个鸟水泊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