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杨伯峻之《论语译注》(6)
(2020-08-20 22:37:11)
标签:
论语 |
分类: 读书 |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4-14)位置总会有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堪当其位的能力。没人知道你不要紧,就怕你没有为人所知的内在要求。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17)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4-21)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4-22)这是慎言的又一论证。这与前面学而篇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及其后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都是在强调言与行的关系,总之是少说慎讲实干多做,此乃为人做事千古不变的真理。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在道德普遍滑坡的时代,德行还真不一定“有邻”,往往真就被孤立起来,但真正的君子还是谨守道德,“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独善其身也能在浊世获得一种自豪感,因为这是他发自内心的要求,想堕落都通不过内心这道关。
里仁篇的最后一句话是孔子的学生子游说的:“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句话的关键词是“数”,《论语译注》把它意译为“烦琐”,我更倾向于这个意思:侍奉君主话说的太多了就会招致羞辱,对朋友进言过多就会关系就会疏远。同时,我还有另一种理解:事君多了遭辱,朋友多了关系也就远了。当然这个可能不是子游的本意,因为它来自“一臣不事二主”,与先秦的时代背景不太符合,但至少后半句没错,滥交朋友那还是朋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