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想诗意地栖居,陶渊明想没想过家人的感受?

(2020-07-19 21:30:04)
标签:

陶渊明

分类: 读书

前些日子看书,评说陶渊明其诗其人,其中提到《宋书·隐逸传》有陶公轶事“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至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陶渊明有着古之文人的共性,那就是嗜酒。你看这段,有酒必饮,饮之必醉;有钱全送到酒家那儿,可以随时去喝,赶上节日(九九重阳)即使没酒,朋友送来酒还是喝。陶渊明不懂音乐不会弹琴,却备有素琴一张,以前一直没搞明白何为素琴,现在知道,无弦之琴之谓也。没弦的琴怎么弹?这是需要酒来帮忙的,喝到高兴处了,辄抚弄以寄其意”,心里有曲,估计嘴里也吟唱出声了。

在陶诗里,几乎无诗不酒,全都离不开酒,搁今天看这就是个酒鬼啊!古代的诗人能喝酒,越喝越写得好,现在的人呢,只会喝酒不会写诗,活得特俗特没劲。陶渊明不愿为官,宁可过贫困的日子也要图个自在,其实内心里还是怀着老大的不如意的。人在落难失意悲观凄凉之际,有的沉沦不振,有的隐身反思,很多长于笔墨的会写诗著文以铭心志,或引用前人诗句表达自己的心声。古往今来,失意的人太多了,留下了数不清的优秀之作,因为境遇相似,文句随手拈来即可用于自身,也反证了人各有难但感共通的规律。

读陶诗还有一点疑惑:陶渊明自己可以安贫乐道,他的家人能够吗?就算他的家人没有责怪,他看着妻子儿女跟着自己受穷心里会好受吗?他一直在说自己看不惯受不了官场那一套,不愿意委屈自己以逢迎俗世,以他这样的性情肯定也不为同事所喜,肯定会受到排斥乃至倾轧,也就是说,他可能是因为上级的不喜欢、同级的排挤和下级的暗中使坏,官做不下去了而不得不辞职的。我这么推测不是没有道理,陶渊明年轻的时候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你看他“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志向何其远大啊!

        以今观之,陶渊明的选择必然孤独于世,虽然他自己也常发曲高和寡的孤独之叹,其实心里很明白这是必然的结果,适于本性的生活只能如此。他自己辞官不就种豆南山,并不反对别人入仕,人各有志何必勉强,再说了,人若都像他那样世界岂不玩不转了——如果人人都学陶渊明,皆怀东山之志,全都归隐南山,社会不就瘫痪了吗?

    我的主张是不妨在自己的内心里有个陶渊明,工作中做好本职,也可以有个小追求、小目标,得之可喜,失之无忧,待到退休之后便可真的做个陶渊明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