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文所感

(2020-03-21 21:31:28)
标签:

新冠疫情

方方日记

朱学勤

《不合时宜的思考》

点颗烟跟李文亮兄弟唠

FF昨天的日记里提到的张颐武我似有耳闻,对这人不了解,但从他没看FF的日记就妄下结论这一点就能见出这人的治学太不严谨或曰学风不正,打开他的微博,那“文革”式的武断言语可见其为人的做派——北大教授就这个样子?

除了FF日记,上午还看到两篇很好的文章,一篇是网文摘引朱学勤在疫情期间所写的《不合时宜的思考》,另一篇是花间阅的《点颗烟,跟李文亮兄弟唠唠嗑儿》。先说后一篇,作者用东北话唠的嗑儿能把人唠哭喽,写得那个好,我只有四字评语:“写的好哇!”再说第一篇,有几段颇有同感,有几段其论平平,也有几段发人深省。我挑打动我的摘引几段——

05
三百名记者云集武汉,一些敏感的民生问题,竟然还需要FF这样一个作家来闭门记事。
可是,这些记者一定很优秀,才会被派往疫区吧?(FF也在日记里写了对记者这一职业的看法和希望)

11
文学界不是只有FF在言说,FF的讲述真诚而日常,所以是最能被我们看见的部分。
但我始终觉得,那些沉默的知识阶层,他们的沉默是另一声惊雷。(但愿这个社会的“士”能爆出先知般的惊雷,而不是马后炮或接着做新一轮解读的幕僚)
13
长江日报。
我们无妨自问:设若易地而处,自己正在其位,在哪些地方可能超越长江日报,在哪些地方一定和长江日报一样?为什么?(全国新闻媒体都应该这样自问一下)
16
朱学勤说:我怀念鲁迅,有我对自己的厌恶,常有一种苟活幸存的耻辱。日常生活的尘埃,每天都在有效地覆盖着耻辱,越积越厚,足以使你遗忘它们的存在。只有读到鲁迅,才会想到文字的基本功能是挽救一个民族的记忆......”
阎连科说:经此疫劫,让我们成为有记性的人。
记忆从不灭绝,历史自在人心。(记忆皆因过错的重犯才被忆起,历史与真实永远存在距离,我不相信“记忆从不灭绝,历史自在人心”,阎连科的希冀也得落空,因为我们恰恰是好了伤疤就忘疼的不长记性的人)
18
在这场疫情里,我们看到了极少数人的恶,少数人的英勇,多数人的善良与无助。
所谓灾难,大概就是这样的故事:少数人以自己的英勇牺牲,慰藉着大多数人的善良——并救援着他们因极少数人的恶而导致的无助。(此段说的极是,英雄和大恶都是少数,沉默的大多数旁观二者的打斗,有麻木的、有喝彩的、有喊倒好的,接着就有了投机的)
20
读《红袖章们的春天》。
红袖章的某些表现,源自五十年前,但五十年前源自什么,作者没有写。(有一本书已经说过了起源,把太阳咋升起的根由说得很透彻,如今我们只能翻墙去看,因为我们还在墙里;估计咋也得几十年后墙里的人才能公开地看到这本书)
22
感动而不反思,一定会有更悲壮的下一次。(真的,我们总被感动得泪目,泪完了就完了;也许反思了,却没有相应的行动,所以我们一次次地感动下去,甚至还以“多难兴邦”为由让自己沉醉于悲壮的美感沉醉中)
36
现在总结中国经验,还太早。
疫情尚未大定,逝者尚未安息,责任尚未厘清。比之于自我肯定,我们更需要的是自省。
以下五个问题是迟早要回答的:我们的治理理念有没有问题?决策机制有没有问题?信息发布制度有没有问题?官场作风有没有问题?疾控医疗体系有没有问题?
自省,不是为了所谓批评或自我批评,更不是要找人背锅,而是为了——避免下一次
既然十七年前的教训我们都没能认真汲取,那么,如何才能消除所有人对下一次的恐惧?
庚子大疫,举国奋争,英雄辈出,人民可歌可泣。
如果没有自省,一切伟大的牺牲都会失去意义。(如何反思?就按照这几条进行下去就行,各个层级都要反思,尤其不要让下属、别人背锅,才能避免第三次、四次、N次的人灾人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