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的日子(7)——吃苦耐劳已成稀缺品质,可以申请非遗了

标签:
海南岛海南岛种地的东北人劳动是人优秀的品质 |
分类: 游记 |
海南岛的冬天吸引来了很多东北人,在这些东北人里有一个人数很少的群体,在我所住的地方,就几个人——我对他们心怀敬意。
我们小区有一个老太太(大庆的),会生豆芽儿,有绿豆的也有黄豆的,天天早上在南门那儿卖,一塑料袋卖3块钱,每天能卖个20多袋。生豆芽儿是个辛苦活,要换几遍水,费功夫占地方,再说也挣不了几个钱。老太太是闲不住的人,就像东城领秀那个捡废品的老太太一样,总得干点啥,要不就觉得没着没落的,“我闺女不让我干,可闲着也是闲着,能抓挠几个是几个呗。”——人人都有体现自身价值的方式,对这些老人来说,他们体现价值的方式就是劳动、干活(证明自己还有用),所以,我特尊重劳动的人,尤其是老人。
我本人可以吃苦但不耐劳,吃苦的这点基因也是从父母身上继承的。像老太太这样爱干活、闲不住的人,哪里都有哇。
来到海南后,我天天早晨进山,总能看到几个种地的老头老太太。他们不是当地人,而是东北人,一说话就能听出来。他们在渡槽旁不到一米宽的地方做文章,把边边角角都开了地,种菜。我真佩服他们这种见缝插针的劲头,更赞叹他们热爱劳动的天性——说实话,因为种过地才知道农活的苦,种地真的是太苦了!所以,我在疑惑复疑惑之后才懂得了他们。这些来到海南还开荒的人肯定种了大半辈子的地了,按说来海南是来养老享福的,结果他们又把自己变成了种地的,愣是在没有地的条件下开出了自家的小菜园,“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中国的确是具有农耕基因的国度啊!一个老头儿说好几年前他就把掉下来的树叶子往土里埋好改良土壤增进地力,一个老太太管老头儿要菜籽儿,“现在没有,再等十几天就来了”。他们种的很全乎,生菜、香菜、小葱、辣椒、小白菜什么的,还支了架子吊豆角秧子,苞米秧子都半米高了!
那一溜溜还没长大的菜畦,让我想到了绣花,它们就像一块块、一簇簇绿绿的花布,是这些勤快的人绣出来的。他们用自制的“水瓢”从渡槽里舀水浇地,在火辣辣的日头下锄地松土,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古之农桑的愚公精神啊!这种吃苦耐劳的品质太稀缺了,我都不具备,遑论儿女下一代?
来海南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是这样的,他们是真正来养老的,比如我们小区里的人,天天过着悠闲的日子,哪里会受这个罪呢?在这里住的,可能有富人,更多的是有点“小钱”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如我这样的,跑这儿“养老”来了。
海南真是北方人过冬的地儿吗?未必,否则,我们以前的大半辈子咋过来的?
因为天太热,我连续两个下午在小区里兜圈子,在楼阴下汗水淋淋,也看到这个小区里人的活动;其实,不用看我也能想出他们是咋生活的:有的去活动室打球、下棋、游泳,有的拉胡琴唱歌,有的在树荫下坐着聊天,有的在小区里散步,我还注意到一个老头总是在固定的时间坐在楼间的那把椅子上看一本大书——我在写这段文字时没听到走廊上有动静——每天的这个时候,下午一点半,六个半老不老的老太太(有时会有一两个老头凑数)准时到廊头儿那里打牌,天天如此,那才准时呢,跟上班一样;今天可能有人出去旅游、人手不够了,很偶然的。绝不偶然的是,每晚六点,楼下的广场舞音乐定会准时响起,以老太太为主体的广场舞要跳上一个时辰,我在楼上听着,以为身在东北,因为,这些曲子跟大庆的青园一模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