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远离医院而长走不止
(2019-07-12 22:25:25)
标签:
医院医院的电梯 |
分类: 随笔 |
青园-三永湖晨走,回来用凉水冲去一身的汗,然后吃饺子,水萝卜肉馅的。
快中午了,才听说今天入伏,吃饺子是赶巧了;不过也不能说赶巧,因为我家隔三岔五就包饺子。入伏不是节日,日历上从来不标哪天入伏,不像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那样引人注目,但也无形中沿袭了吃饺子的习俗,看来人们挺看重它。三伏是炎热的代名词,可是,这个越来越不靠谱,天都热了好久了,哦,敢情才刚入伏,那我们还得热上40天呢(今年的中伏是20天,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如果说伏天代表着热,那么对北京来说,伏天要持续三个月(6、7、8月份),对大庆而言,热天在7、8两月,而那些越往南的省份“伏天”越长,少则四五个月,多则大半年,像海南岛,感觉全年都是伏天。比之南方人,东北人还是有福了,再过一个月就要凉快了;至于说冬天冷,俺们东北银不怕冷,越冷屋里越恼乎!
天热或是下雨,我中午就不去可园里挨晒,而是在医院楼里来回地走,完成给自己规定的午走作业。
常在医院走,看着一群群涌来涌去的人,我看到一个现象,也想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你知道哪里的电梯最慢吗?答案是医院,而且是大医院,医院越大电梯越慢,干等也不下来,每部电梯前总是成堆的人。
越大的医院人也就越多,跟车站、机场一样闹哄,这些人都是哪些人呢?不算在这里工作的医务人员(医生、护士、管理、杂务等等),第一位的当然是病人,他们是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对象,是医与患的关系,没患也就没医,没医也就没患,互为因果。
此外还有什么样的人?一是病人的家属,护理的、陪护的,再就是亲友,他们是前来探望的、表示关心的,这后一类人按亲疏远近分为至亲(他们的神色总是焦虑的,愁眉苦脸)、远亲、好友和一般的同事等等。这个“一般的同事”里成分比较复杂:如果被探视的病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部分人就多,患者的社会地位越高,探望者就越多;如果患者是个平头百姓,床前就比较冷落。
最近,我很是去了几次医院,探望病人。我不愿去医院,探望病人是不得已的事,不看显得薄情寡义,看只能是出于面子,不让人挑理就是了。我不愿做这样的探访,更在于见面没啥说的,对病人来说所有的安慰都是套话,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病人希望被探望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若处在这样的位置上,是绝对不愿意被人打搅的,我受不了没话找话的那种不得劲(本来病就很难受了,还要受这个罪),再者说,病房里的空气本来就不好,人一多就更差更闷热,对病人并不好。
真到医院治病,必须直系血亲在场,不是至亲根本帮不了忙。可是,我们这个人情社会不管这个,只要一听说谁住院了(婚丧嫁娶升学宴尽皆如此),就得表示出关心或场面上好看才行,所以,医院里总是人满为患。
我在医院走廊上来回地走,电梯前又堆积了一堆人,闻到一股饭菜的气味,既有餐厅飘过来的,也有外卖餐盒散发出来的——对了,医院里的人还包括一些外卖小哥。
谁也不愿跟医院打交道,一辈子没进过医院是福分、是理想,而理想从来都是实现起来很难的,但不能因为难就放弃努力对吧,所以,为了尽量少跟它发生关系,咱们还是走起来吧。为此,我长走不懈。
我走够了时间离开了医院,回家去吃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