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书斋读《论语》

标签:
读《论语》《论语译注》文化 |
分类: 大庆 |
上午看了近一个时辰《论语译注》,十点半去可园转悠,身子在环路上行走,心思还绕着《论语》打转。
《论语》有很多难解的地方,被后世的注者衍生出多重歧义,有的不免牵强,有的还贴铺衬,但无法确定那就是孔子的本义。这些注经者都是大学问家,有的毕生干的就是这个事,考据博引可谓苦心孤诣,人家的译注能传之于世必有人家的道理,可我还是觉得有的解释不太令人信服。
比如“色难”,很大的可能是流传的过程中丢了字,后人只好联系下文来猜谜了。“贤贤易色”也是,杨伯峻对这两句带“色”的翻译就不如通常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读《论语》,我不关心孝悌、治国等陈词滥调,我更感兴趣那些具有“普世意义”的人生哲理。
“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就很对我的心思:我有成名之心,但决不会因为没能成名就怨别人,你自己没那个能耐怎么能怪别人不知道你呢?
在为人方面,孔子的标准是很高的,也就是“君子”。一般地说,人能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不错了,而孔子还有更高的要求,须“贫而乐,富而好礼”,这就太难了。富而无骄、富而好礼尚能做到,而“贫而乐”这样的境界,非大贤而不能也,过着穷日子还乐得起来的能有几个呀?
君子是做人的楷模,我特赞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因为我的观点也一直是轻食(吃是为了活着)简居(卧不过七尺之躯),那么活着为了啥呢?现成的答案早就有了,我还想在《论语》里找到根据,那就接着往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