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拿起论语

标签:
论语大庆 |
分类: 读书 |
十点半出外走了近一小时,阳光明媚只是风大。妇儿医院后边的小公园快要修完了,以后又多出一个活动的地方。园子虽小,却也有湖,不单有湖,湖里还点缀了一片睡莲,数量不多但很清新可爱,像是一群三五岁的小姑娘笑开在水面。
看完《傅佩荣<论语>心得》,意犹未尽,我又从网上找来两种译注,钱穆的《论语新解》和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打算潜下心来好好读读,充实一下浅薄的国学底子。
父母亡故守孝三年的作法源自孔子,语出《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学生宰我提出异议,说守孝一年也就够了,孔子问他那你心安吗?宰我回答心安,孔子说只要你心安就行了。“女安,则为之。”
仪式是为了化解情感,主要是传达某种意思;仪式往往与情感背离,仪式是外在的、官方的,情感是内在的、发乎于心的。
做学问当然要穷底追源,但也不能太过拘泥,已有定论的资料还是可以引用的,若都去查最早的出处,就走向了训诂考古的极端,那样的话穷尽毕生之力也走不了多远。
《论语.子罕》里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人活到四五十岁还没有所成就,也就没人把你当回事了;我都已经活到五十有五,还处于“无闻”的状态,所谓人生也就这么回事了。
蔡志忠说:儒家崇尚人与人的和谐,道家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成功是人与自己心态的和谐。
孔子56岁开始周游列国十几年,有些学生跟着他到处跑,他们都有谁呢,是自始至终追随着吗?这个从《论语》里能看出一些。我上网搜了一下,共有8位:颜回、子贡、曾点、子路、曾参、言偃、子羔、公良孺。这些学生应该也有自己的家,能长年累月地跟着老师到处跑吗?这倒是一个不错的课题,谁如果有精力研究研究,能作出一篇有价值的文章。我是没这个能力,有心者可以为之。
孔子有学生三千,最著名的有72人,所谓七十二贤人,这七十多人为后世所知的也就十来个。网上有这72人的名单,很长,大多数都籍籍无名。这十来个在《论语》里出现过的学生是:
1、颜回,鲁国人,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
2、闵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
3、冉耕,字伯牛。孔子认为他有德行。
4、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岁。作李氏家臣之长。
5、仲由,字子路,卞地人。比孔子小九岁。
6、宰予,字子我。他口齿伶俐,擅长辞辩。
7、端木赐,卫国人,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8、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9、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孔子认为他能通达孝道,所以传授他学业。他撰写了一部《孝经》。死在鲁国。
10、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
11、宓不齐,字子贱。比孔子小三十岁。
12、公冶长,齐国人,字子长。
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即使他在囚禁之中,并不是他的罪过。”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