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大师是咋学戏的

标签:
京剧说戏戏路子唱念做打练的是绝活大师是这样炼成的 |
分类: 读书 |
1、 唱惯闺门旦,演杜丽娘是他的拿手活,教花旦并不对工。
2、 手眼身法步。
3、 春香这路角色,在昆曲里叫做贴旦,又名六旦。道白的尺寸要比闺门旦也叫五旦,念得快些。譬如杜丽娘出场打的引子。
4、 剧中人的性格和身分是靠演员的唱、念、做、表四种工具表达出来的。
5、 我初次贴演“闹学”。
6、 早年是唱武生的,后改场面,能拉能吹,先帮着呼笙,虎大叔死后,才由马宝明接他的活的。
7、 久在江南搭班唱里子老生。
8、 有一天我贴“虹霓关”,头本是他的丫环。
9、 一个人在门外边唱边做。
10、 过去有些演员,嫌它场子太冷容易唱瘟。
11、 身段方面,因为穿的是袄子坎肩,双手空着露在外面,比到有水袖、有拂尘的小尼姑,好像难做一点。可是她手里拿着一块手帕,腰里系着一条汗巾,也还能拿来做身段用的。
12、 短打武生戏。
13、 他专唱二路小花脸戏,肚子里很宽。
14、 所以能打宫谱。
15、 小花脸应工。
16、 二花面应工。
17、 文雅的方巾小生。
18、 我第一天的打泡戏。
19、 从前我们在北京是拿戏份,唱一天给一天的钱,有病可以请假。刮风下雨,馆子也可回戏。外码头先就没有回戏的习惯,演员也都是包银制度,合同期内,既不能停演,唱吧,嗓子哑了,唱不出来。
20、 有些演员出来就想挂头牌,当好角。
21、 您先扮起来,玉英去请医生了,如果真不行,您再掭头。
22、 苏三要跪在台口。
23、 刚唱完了以后,声带上经过一次比较长久而激烈的震荡,还没有恢复正常的时候,内行管这叫“热嗓子”,如果拿冷饮来刺激它,顿时就能哑了。
24、 俗语“饱吹饿唱”。
25、 睡得过多了,会影响到嗓子发闷,失去了亮音,内行叫做“闷宫”。
26、 唱夜戏。
27、 唱营业戏。
28、 每天的戏码,我是排在倒第二,大轴子经常是让杨老板唱的。
29、 声如裂帛的炸音。
30、 他的气派、声口、动作、表情。
31、 不论长靠短打,一招一式,全都边式好看。
32、 怕压不住座儿。
33、 嘴里连唱牌子带念锣经。
34、 唱完了这句,等场面打的“冲头”收住,这才接唱。
35、 他边唱边做。把身段、步位也都比给杨老板看。
36、 尽可以躲开高公尺不唱。或至少唱两句。
37、 杨老板从小在小荣椿坐科,入手就学武生。
38、 咱们在台上的玩艺就怕比。
39、 记头(打鼓的一种名称)。
40、 “挑滑车”和“铁笼山”同样是上场起霸。
41、 一个是净脸(内行称不勾脸为净脸)。
42、 普通的演员,都在起霸、观星、念诗、通名、表白、派将。
43、 一方块浸湿的草纸(草纸在后台用处很大,所有勾脸的演员唱完戏卸装都离不开,不论哪一种脸谱尽管是满脸的油彩,只要用这块稍稍浸湿了的草纸,加上豆油,一擦就掉。
44、 谁也猜不出他收汗的门道。
45、 你看他为了沾汗,费了多大的事。
46、 要在年尽岁边,封台之前才唱。
47、 张嘴就是正工调。
48、 为了行腔的方便。
49、 49锣鼓跟着,又起“抽头”,好让我走一个“马趟子”。
50、 等填上工谱。
51、 木兰的扮相有点接近短打的模样,一般人把她的身段当作“走边”,是大大地错认了。这一场的动作,内行另外有个名称,叫“鞭卦子”。
52、 “整容”是一个大绒球,球下有一面小圆镜子,故又名“镜牌”,观众只要看到旦角头上戴着“整容”,就明白这个舞台上的古代女子是能武的。
53、 等到梅先生在簾内一声摆驾,台下一阵掌声。
54、 卧鱼、衔盃等身段。
55、 梅先生的三天打泡戏。
56、 我知道他是玩菊(票友)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