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读书
(2018-07-28 22:29:12)
标签:
韩少功
《怀旧的成本》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
分类:
读书
|
楼阴里晨走,10KM。想的是昨晚,我在街心广场转,听有人唱歌,《红星照我去战斗》,便走了过去。那是个与我年纪仿佛的男子,随着手机里的乐曲一遍遍地面壁高歌。他的嗓音不错,但在最后的高音部位老是“断层”,到了需要拔高的时候才打开嗓子,听着是俩音儿;喜欢唱歌的都有这个问题,我也是。我多日没唱了,受其感染也想唱一嗓子,刚开个头儿就知道不行,不在状态啊——没有兴致硬唱,声音未出口就软了,自己都觉得没劲,那还唱个啥劲儿啊。
上午宅在家里,天儿热,一阵阵儿地冒汗,有一搭无一搭地看书。
韩少功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怀旧的成本》末尾的一段抓住了我:
“我曾经在一个座谈会上说过:所谓人性,既包含情感也包含欲望。情感多与过去的事物相联,欲望多与未来的事物相联,因此情感大多是守旧,欲望大多是求新。比如一个人好色贪欢,很可能在无限春色里见异思迁——这就是欲望。但一个人思念母亲,决不会希望母亲频繁整容千变万化。即使母亲到手术台上变成个大美人,也纯属不可思议,因为那还是母亲吗?还能引起我们心中的记忆和心疼吗?——这就是情感,或者说,是人们对情感符号的恒定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使我们欲望太多而情感太少,向往太多而记忆太少,一个个都成了失去母亲的文化孤儿。……然而,人终究是人。人的情感总是要顽强复活,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有冬眠的情感种籽破土生长。也许,眼下都市人的某种文化怀旧之风,不过是商家敏感到了情感的商业价值,迅速接管了情感,迅速开发着情感,推动了情感的欲望化、商品化、消费化。他们不光是制造出了昂贵的青砖,而且正在推销昂贵的字画、牌匾、古玩、茶楼、四合院、明式家具等等,把文化母亲变成高价码下的古装贵妇或古装皇后,逼迫有心归家的浪子们一一买单。对于市场中的失败者来说,这当然是双重打击:他们不但没有实现欲望的权利,而且失去了感情记忆的权利,只能站在价格隔离线之外,无法靠近昂贵的母亲。”
迟子建提到她年轻时非常喜欢的几部俄罗斯作品,其中一本书我没看过,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我在网上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下载到书库,开始阅读。
作者带着一支侦察队考察地形,那是1902年,沙俄时期,他们在原始森林里探路,有马有狗当然还有枪,我想还该有指南针,否则怎么判定方向;还得有望远镜,不过书里这些都没提。他们遇到的猎人德尔苏,自称赫哲人,没觉得自己是中国人,真的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看来他会说俄语,要不怎么跟长官(作者)聊了一宿?这个猎人自小野外生存,经验丰富,对原始森林里的情况极为熟悉,可以从蛛丝马迹辨知动物与人的活动。在作者看来,这位原始人是个万物有灵论者,因为他把野猪以及别的生命都看作是人,“他的和人一个样,就是衣服不一样。骗人的会,生气的会,什么都会,和人一个样。”以我所知道的,猎人是很少打野猪的,因为野猪不好打(浑身披着子弹打不透的硬甲),一下打不死会拼命的,而德尔苏面对的是百多只的野猪群,他怎么就敢开枪呢?他总是露宿,坐着睡觉(为什么不躺下来呢?)——“他睡着了。头低垂到胸前,两只手也垂了下来。已经熄灭了的烟袋从嘴里掉出来,掉落到膝盖上。”作者想:“为了生活,这个人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忍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啊!”转而又想:“这个捕兽的人未必舍得放弃他的自由。”是的,德尔苏肯定不会改变他的生活方式的,你看他有房子也不进去睡觉,坐着就睡着了,天当被地当床啊!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