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阵雨中的《京华烟云》
(2018-06-05 21:37:26)
标签:
《京华烟云》林语堂大庆阵雨 |
分类: 读书 |
晚上在体育场散步,蚊子起来了,离开。一阵叫骂声传了过来,是那个我称之为小丑的东西;这个人渣自以为跳个街舞就了不得了,喝点猫尿就不知自己是谁了,就他那熊样儿是个男人就能把他揍扁了;可是,法律约束着清醒的人,要是把这个欠揍的人渣打一顿,自己就摊事儿了,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这就是我常常感慨的,社会没有自动清除人渣的功能,让我们这些良民面对丑行只能侧目而视,敢怒而不能言,能言而不敢行。
《京华烟云》这部小说本是用英文写成的,读起来就跟读译作似的,这跟读林语堂的中文味道不一样。我觉得林语堂是想在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所以才用英文来写这本书,你看书里到处都是中国人的风俗、习惯的叙述(如,像平亚重病时对中医药阴阳调和的细写,守贞守寡“妇德”的介绍,冲喜的民间习俗,婚礼妆奁的描述,甚至包括女人裹小脚这一“国粹”;作者借木兰的眼光表达出他对女人裹小脚的欣赏,也将这个女子赋予新的“女权式”的内涵。),在中国人看来完全没必要这么写,因为这些都是常识,写出来反成赘笔了。因为这是给外国人看的书,所以作者是以老外的眼光来看中国的事与生活的,经常用西方人能懂的说法来描述纯中国的东西(如曼娘嫁妆一段用“指挥棒”比玉如意,婚礼的喜歌使用了“音乐”这样的词,等等)。正因为这样,这本书就有了概念化的意味,文句单调,尤其是后半部分。相比较而言,小说的前半部分还可以,甚至有点模仿《红楼梦》的意思——书里的王府花园多像大观园啊,那些个女子(木兰、莫愁、红玉、曼娘还有一些有名有姓的丫鬟)简直就是从红楼里走出来的群芳谱,而那个红玉简直就是又一个林黛玉!我是通勤途中、开会时间在手机上看完这部小说的,所得的就是这个简单的印象。这本书本来就是一本通俗小说,我认为它最大的价值就是向外国人介绍推广了中国、中国文化,让他们知道、了解中国是什么样的、中国人是怎样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