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父就医追记

(2018-04-25 21:55:01)
标签:

北大国际医院

分类: 北京
      我父4月12号那天做完胬肉手术即出院了,到今天才结算,是老弟去办的。这是我父第一次享受到医保(以前看病都是自费),报销额度45%,我认为这与他的付出太不相称,国家对他这代人是有亏的;他们这一代人一辈子干的都是最累最苦的活儿,拿的是最低的工资,到现在我爸的退休金也才两千多一点。不管咋说,这次看病“公家”毕竟负担了一部分,也算是一点点补偿吧。这次手术只算完成了一半,下一步还要做白内障切除,到那时爸那只有0.02的左眼才能恢复正常的视力。
说说就医的过程——

 

北大国际医院号称亚洲最大医院,这所新院确实很大,我在两点间跑了好几趟也不保证每次都能走对,标识无法把你指到正确的位置,每次都要问。除了在医院工作的人,谁也不愿成为医院的熟客,去医院都是迫不得已,病了不去医院那是跟自己过不去。

白天小溜儿一天都泡在医院里,晚上偏又看到读者上的一篇文章《病房这个舞台》,以我所感,文中那样的医者太稀缺了,我们碰见的大都是些冷血的“机器人”;更为寒心的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多是这样无情的“机器人”。这是职业化(技术化)的必然,可是在面对生命存亡的这一关口,这种职业的冷就更让人不寒而栗,但是,站在医生的位置,我也理解他们的冷酷,天天面对这样的情形能不麻木吗?然而,我又看到他们这个职业群体内部也有冷热的差别——医生普遍冷,而护士普遍热。当我问件事时,医生(而且是年轻的女医生)全都是冷冰冰的职业面孔、职业术语跟你说话,而护士就不一样,不管你问她们什么都能得到满面笑容的回答。这可能是管理的问题,我们的职业训练能不能要求那些科班出身的医者缓和一下僵硬的面容呢?在对待病人的态度上,医生应该向护士学习,不强求你和言细语面带微笑,只要多一点儿耐心少一点冷冰冰的职业脸。我进一步想到,对医生这一职业应该增加一项“面试项目”,就是把人的性格面试加入进来,至少,缺乏耐心、仁心和与人为善之心的人还是别让他们从事这一行吧。这是对治人肉体的医者而言,同理,这一条也同样适用于以育人为天职的教师行业。

4月12日,我9:40来到医院。爸说昨晚几乎没咋睡,因为同屋的那两位呼噜打的山响,后来护士给找个房间,在沙发上睡,可屋里有机器声,用纸团塞住耳朵过了这个难眠之夜。

打呼噜算不算病?医界说是,大众皆不以为然,即使认为是病也不以为然,好像没人专为呼噜声大而求医的。谁也不可能在睡梦中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打呼噜很难消除。大病未必不好治,反而是不是病的病因其太普遍、太常见而最难治。

    手术原定十一点,一拖再拖,竟然滞后了两个时辰,下午三点才去手术室,四点半爸才被用车推出来,左眼被蒙住。这些个做眼部手术的患者,顶数爸的手术时间长,而且看上去“最重”—— 头上缠着纱布,别人只罩上一只眼睛。手术一做完,当天就出了院,两天后复查,23号拆的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2018年04月27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