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7年12月16日

(2017-12-16 13:23:52)
标签:

尼采

作家

故居

分类: 读书
   

在昨晚的火车上,我用一根红肠及自拌的凉菜一边喝酒一边翻看读者,到了老家那站,我的酒也喝完了,带上东西下车了。

既然酒能让我去思去想,既然喝酒身体受不了,得有下酒菜,那就简单点,土豆炖白菜或大头菜,没有呢,比如在火车上,有点吃的就行——既然所思所想来自酒浆,下酒的是啥也就无所谓了,只要能下咽就行。

尼采法却跟我唱反调“对于所有重精神的人,我无比认真地劝诫:绝对禁酒。喝水足矣。”他不能喝酒,才说这话,不过,哲学是理性的产物,的确不该喝酒,或在酒中产生思想。这个我接受,反正我也不搞哲学。尼采学说中可是“酒神意识”,他是怎么感受出来的呢?是不是喝醉之后感觉到酒神的力量才引发的灵感呢?

尼采在1888年曾这样宣称:“我非常害怕有一天我将被宣布为圣灵”,而且他还预测了那一天,“让我们假设,到2000年左右,人们将获准读‘我的著作’。”尼采算得真准,至少对中国读者是这样,他真的恰如其分地火了起来。

前人的论断确是高明,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它能不能涵盖今天的生活,这是个疑问;必须要有这样的疑问,不疑不问,一股脑地照搬是很危险的,会戕害人的。今天的人最了解今天的人,古人再聪明也解决不了今人所有的事,他们只能以智慧启迪我们,却不能包办我们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每个学习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偶像,因为个人的品位、爱好的差距,所喜欢的东西也就不一样,后来所做的事也就不同。不能说,偶像造就了你这个差距,而是你本身的局限使然。

因为生活中发生的事都差不多,更因为“发自内心”的缘由也相差无几,文学家们的生发空间越来越小,该写的前辈们都写过了,后来的作家只好在形式上变换手法,搞出各种派别的所谓新的表现形式——他们也只好在形式上玩花样才能短暂地打动读者了。

对作家最好的参拜方式是读他的书,而不是跑去看他的“故居”——你去了也看不出啥名堂,因为故居于作家就是平常的家屋,能有什么不同呢?不是因为“故居”造就了作家,正好反过来,是成了名的作家造就了“故居”。这样看来,故居对作家毫无意义,他的书就是故居,说明了一切。更可笑的,连作家的书都没读过、更不知道作家其人,还跑那儿游览“故居”,想想多么可笑,而这样的人太多了,数以亿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7年12月15日
后一篇:肇东徒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