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的《父与子》
(2017-12-06 21:22:17)
标签:
屠格涅夫《父与子》巴扎罗夫文化 |
分类: 读书 |
在沙俄时代,即使是一个农村的地主,也会有个“书房”。老巴扎罗夫就有个书房。他是个退伍的军医,也是个农民,但这个农民不同于一般的农民,他有文化,甚至有不错的头脑,听他讲的,“我认为对一个肯动脑筋的人来说,是没有偏僻地方的。我至少竭力不让自己思想极端落后,不落后于时代。”他十分开明,赞成取消农奴制,率先对农民实行代役租制(把土地租给农民只收取一半收成,阿尔卡季的父亲也是这样),这在当时是很进步的,十分难得。在这点上巴扎罗夫甚至还不如他的父亲,恶声恶气地让下人替他装烟斗,虽说这是因为他在老家呆得厌倦心里烦闷所致,却也说明他的脑子里根本未脱等级观念。
小说表现了“父与子”的观念冲突,写了新一代心理的矛盾与彷徨,最终,以阿尔卡季为代表的一类年轻人与时代达成了和解(结婚过幸福的生活),而像巴扎罗夫那样的怀疑一切、实则对社会不满而又无法突破的青年一代只能走向坟墓了——不过,巴扎罗夫的死让我意外,他死于一次解剖手术的事故,仓促地告别了人生舞台(我还以为他还有戏呢)。他的死让我谅解了他,但我还是不会认可这样的人物。
著名作家也会出现笔误,屠格涅夫就把书里的两个人物的年龄弄错了(这样的事例不独屠格涅夫,好多大作家都犯过这种无伤大雅的低级错误):奥金佐娃与妹妹相差8岁(她们的父亲死时,作者交代的是“二十岁的安娜和十二岁的卡捷琳娜),故事进行时奥金佐娃29岁,卡佳应是21岁,而不是17岁,而对一个女孩子来说,17岁与21岁差别是很大的,尤其对阿尔卡季,他22岁。
此外,我很纳闷俄国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陌生的客人动辄就去别人家住上很长时间(比如罗亭寄食在达丽娅·米哈依洛芙娜府上两个多月,起因仅是代朋友送书),好像双方彼此需要这样的方式似的,这是很难想象的事。即使人家不在乎你在这里,“多添双筷子而已”,身为寄居者,他们怎么就好有意思常住人家又吃又喝而心安理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