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屠格涅夫的《父与子》

(2017-12-06 21:22:17)
标签:

屠格涅夫

《父与子》

巴扎罗夫

文化

分类: 读书
      《罗亭》之后翻开《前夜》,刚十来页就不想往下看了,两个年轻人在河边夸夸其谈,扯些不着边际的事,就觉得这本书不会有什么令我感兴趣的地方,虽然它被定为“名著”。我不再犹豫,果断地将其打入冷宫,换了屠格涅夫的另一本,《父与子》,一页页看下去,还行吧。
    巴扎罗夫是《父与子》里最主要的人物,可我一点也不喜欢他,比对罗亭还厌恶。他一出场就让我讨厌,这个自以为是怀疑一切的人对朋友的父亲毫无礼貌,住在人家的家里却对主人一点也不客气,这种人你能受得了吗?他瞧不起女人并大放厥词,却违背不了规律地爱上了光芒四射的奥金佐娃却又因此而恼怒不已,后来又架不住费尼奇卡女性美的吸引力(为此引来一场他所不情愿的决斗),整个一扭曲的形象。
    我想读者还会为巴扎罗夫不早些回家看望父母而加以责怪:他在别人家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先在阿尔卡季·基尔萨诺夫家十多天,又去省里作客,再在奥金佐娃那儿住了半个月),只在父母家住了三天就呆不住又走了;年轻人有自己的事业,与父母无话可说,这可以理解,但老是嘲讽挖苦父亲却十分令人厌恶。
    巴扎罗夫离家三年后才回到老家,看到他那花白了头发、“可怜的”老父亲在迎候着他,“小屋的台阶上站着一个又高又瘦的人,头发蓬乱,尖细的鹰勾鼻,身上穿的旧军大衣敞着。他叉开双腿站在那里抽一根长烟袋,被阳光照得眯缝起眼睛”——这个形象多像我们东北农村的老头子啊!不过,接下来的动作就是纯俄罗斯的了——与儿子拥抱。那个老母亲我就更熟悉了,天下的老母亲对久别归来的儿子都是一个样子的吧,抱着儿子不放,说着一个又一个昵称,直到说起做饭,马上由软弱变得坚强,立马就亲自下厨去啦!这一幕我们是多么的眼熟而亲切呀!而巴扎罗夫无视这些,躲进屋里——可怜天下父母心,此理一也!

在沙俄时代,即使是一个农村的地主,也会有个“书房”。老巴扎罗夫就有个书房。他是个退伍的军医,也是个农民,但这个农民不同于一般的农民,他有文化,甚至有不错的头脑,听他讲的,“我认为对一个肯动脑筋的人来说,是没有偏僻地方的。我至少竭力不让自己思想极端落后,不落后于时代。”他十分开明,赞成取消农奴制,率先对农民实行代役租制(把土地租给农民只收取一半收成,阿尔卡季的父亲也是这样),这在当时是很进步的,十分难得。在这点上巴扎罗夫甚至还不如他的父亲,恶声恶气地让下人替他装烟斗,虽说这是因为他在老家呆得厌倦心里烦闷所致,却也说明他的脑子里根本未脱等级观念。

小说表现了“父与子”的观念冲突,写了新一代心理的矛盾与彷徨,最终,以阿尔卡季为代表的一类年轻人与时代达成了和解(结婚过幸福的生活),而像巴扎罗夫那样的怀疑一切、实则对社会不满而又无法突破的青年一代只能走向坟墓了——不过,巴扎罗夫的死让我意外,他死于一次解剖手术的事故,仓促地告别了人生舞台(我还以为他还有戏呢)。他的死让我谅解了他,但我还是不会认可这样的人物。

著名作家也会出现笔误,屠格涅夫就把书里的两个人物的年龄弄错了(这样的事例不独屠格涅夫,好多大作家都犯过这种无伤大雅的低级错误):奥金佐娃与妹妹相差8岁(她们的父亲死时,作者交代的是“二十岁的安娜和十二岁的卡捷琳娜),故事进行时奥金佐娃29岁,卡佳应是21岁,而不是17岁,而对一个女孩子来说,17岁与21岁差别是很大的,尤其对阿尔卡季,他22岁。

此外,我很纳闷俄国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陌生的客人动辄就去别人家住上很长时间(比如罗亭寄食在达丽娅·米哈依洛芙娜府上两个多月,起因仅是代朋友送书),好像双方彼此需要这样的方式似的,这是很难想象的事。即使人家不在乎你在这里,“多添双筷子而已”,身为寄居者,他们怎么就好有意思常住人家又吃又喝而心安理得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7年12月04日
后一篇:2017年12月07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