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称为名著的《白痴》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 |
分类: 读书 |
有些名著实在难以卒读,比如前些日子我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书倒是不算难读,几经中断,虽所剩不多,我也不想看完了——这样的书怎能称“名著”?陀氏怎么写出这样低端的作品?我决定将其打入冷宫,永不再读;我亦下了决心,对看不进去的作品一律删除,免得占用书库浪费时间。既然看了大半部,不妨说说我对《白痴》的感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为人物安排表情,其实,那表情是读者无法想象的。比如,《白痴》里,罗戈任“脸上还有一种狂热的近乎痛苦的表情”,梅什金“目光里有一种看似平静、但却沉重的表情”,罗戈任“洋洋得意又仿佛是怨恨的微笑”,这些表情、微笑谁能想象出来是什么样的?得多么优秀的演员才能演出这样复杂的表情与微笑啊!
公爵意外地得到一大笔遗产,成了抢手的富翁,身边的人趋之若鹜,也引来不法之徒的敲诈,想要分割那份百万的遗产。这几个章节很乱,人为雕凿的味道太浓,事情的发展也有点离谱。我一直没弄明白,作者让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痨病患者伊波利特——对一帮富人们唠叨那些废话干什么;类似这类没啥意义的情节,《白痴》里着实不少,令人费解。
这部作品并非全无精彩之处(这也是我看下去的动力),那就是纳斯塔西娅突然造访加尼亚家那一章,是全书的一个高潮,然后,罗戈任带着一伙人粗暴地闯进来,又掀起了一个高潮。这两章写得极富动感,几句话就把在场的人写活了,使人感同身受,犹如身临其境。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痴》中借书中人物之口描述他本人被判死刑临刑前的感受,他给最后五分钟作的安排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用两分钟与同志们告别,再拿出两分钟反省自己,最后一分钟最后一次看看周围。他把目光盯住了一座教堂闪光的圆顶,认为死后的灵魂将与它融为一体。他很幸运,临刑前被改判流放,关于这段经历他多次提及,做梦都梦见那五分钟。他还感叹,“倘若能挽回生命又将怎样呢?”“那时候,我一定要把每分钟变成一个世纪,一分钟也不浪费,每分钟都精打细算,绝不糟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