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更透露出历史的真实
(2017-10-20 20:22:16)
标签:
苏童《1934年的逃亡》唐宋诗词诗与历史 |
分类: 读书 |
读苏童的小说《1934年的逃亡》。这部小说发表至今已经30年了,散发着枫杨树老家的气息,其后诞生了这个乡村的多篇故事,进入苏童的系列作品里。这部小说不是讲故事,不完整不连贯也没有严丝合缝的逻辑性,事实上它就是一篇感觉的流动,充满了神秘气息,也就是我刚说的“枫杨树老家的气息”。我读了没多长,就明白了,它是被《百年孤独》催生出来的作品,作者是在模仿拉美的魔幻呢。又读了苏童的两个短篇,都有一个女孩儿,《西窗》是一段生活场景,在枯燥的日子里困厄着的女孩儿悄然消失了,谁也不知道她去了那里;《樱桃》却像一则聊斋,邮递员几次遇到的美丽女孩儿却已在数月前死去,正躺在太平间里!我得说,这篇《樱桃》写的真美。
中国文字真是奇妙啊!你看中国古诗,几个字、十几个字就写出了优美的意境,就那些有数的汉字反复地调度,居然上千年来从无重复毫不雷同!十几、几十个字就表达出了上千年诗意的千变万化,真乃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啊!
读唐宋诗词,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历史的真正之气保留在诗里。亚里士多德说过:“诗是比历史更哲学的。”我理解为诗比历史更接近真实。历史只写帝王将相,诗歌里却有着社会与人的影子。诗当然可以粉饰当下,但这样的诗留不下来,能留下来的集成一束,就展现了真实的历史。时间最残酷也最公平,它像大浪淘沙一样,不管人怎么歌功颂德或者恶意诽谤,最后留下的都是时间筛选下来的“真迹”——历史的真实。诗,就是其一,而且是最纯的。如果不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朝代、不是一个血气迸发的年代,是不会产生那么大批量血脉贲张的诗歌的,这只能说明,那个时候的中国是最强盛并且诗意澎湃、激情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