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体育场看踢球,天上掉下雨点,人们纷纷散去,我也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家了,强打着精神写完了当天的博客,不到十点就睡了。
一夜的休整,体力恢复,我照常去东站晨走。早晨很凉,都有了冷意,早起运动的老人妇女都长衣长袖地穿着起来。
强劲的西北风推动一团团淡墨色的云,飘过东站的上空,向东南的蓝天漫漶而去。纯粹的蓝天白云当然也好看,若是点缀一些含雨带墨的云就更好了,使画面更加厚实丰满,跟人心形成默契,息息相通。
一个老头在蓬下拉二胡,远远地听着像是两把二胡合奏,近了才知他是在跟视频合作;时代推动着老人也与时俱进了。
东站的广场上狗不多,固定那么三四条,两只金毛过于黏人,我更喜欢那个安静的、只管含球的金毛。
广场中央固定的一景,写地书的人,现在增加了年轻的因素——小孩,当然是玩玩,那也是好的熏陶啊。
玩鞭子的人仍在老地方嘎嘎地甩,其中一个老头狠着脸,使尽全身的力气接连抽了几十鞭。一个环卫清洁工在扫拾广场上的垃圾,他在工作,我们是锻炼的人,也就是吃饱了撑的那批人,假如我们把锻炼的力气使到正地方——劳动之中,既有实际意义又锻炼了身体,那该多好。
我今儿揣想,如果将来在运动场的下边以及体育器材上安装有动能-电能的转换装置,把人锻炼消耗的力量转化为电能而为人所用,岂不是一举两得;我知道按投入产出比来衡量,这个设想不现实,但是现在不具备条件,不能说以后不会成为现实。真的实现的话,少它几座火电站,家庭可以自行发电,锻炼就是存储电能的时候,不比太阳能的成本高吧?谁敢说我的这个假想就不是一个方向呢?
早上在家吃的过水面条,快6上班。既然今天最高才26℃,我就午间出去快走了,阴凉下面那是绝对风凉,但若是暴露在太阳之下还是很晒的,好在有风,呼呼的。
老弟告诉我北马开始报名了,我打开北马报名网页,逐项填写了“问卷”,完成了预报名。我能跑下来全马吗?我没把握,不过,真要是跑咋也得坚持下来,毕竟这是人生唯一的一次经历啊!
晚上出门散步,附近传来“乐队”的声音,循声而去,某栋楼前有一伙人,其中二人正在演奏,一个二胡,一个大提琴,绝对的土洋结合。一个老女人想唱某几个歌,强调要D或G调伴奏,可她的声音跟蚊子似的在嗓眼里,唱的实在是不行啊。我跟着“乐队”唱了几首,引来不少人听。这个“乐队”会的歌不多,加之蚊子叮咬,收起家伙,我们就散了。我还是头回碰见有人伴奏的场合,觉得挺好,意犹未尽,又去体育场唱了一会儿,方才兴尽回家。
(网络原因,明天再补发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