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日记(42)
(2017-05-29 21:52:06)
标签:
文学 |
分类: 老日记 |
连着两个阴天,凉风与晦暗传染了心情。没意思,空虚,做不下事,又无处可去。
总厂搞卫生大检查,人们一直在打扫卫生,清查电缆沟、垫子底下、床洞以及垃圾箱里的烟头,若是在大检查中查到就要扣奖金。
文学也没劲,性的开禁,好多小说都在露骨地写性,一味地描写性、身体隐秘,比的是谁写得露,像比谁胆大敢写似的。这是文学的正道吗?文学是给以美好的,要挖掘人的内心,而不是盯住某个部位不放,老写这些东西,都令人作呕了,好像人除了性别的都不值一写了。
1987年4月11日
四月天了,阴晴不定,冷热不均。午后,阳光里飘着雪片,太阳时而躲进云层。雪花由稀薄而稠密,由温柔而发疯,都不见落地,地面见不着它们的形迹,在空中就化了。
几十个黑乎乎的卫生检查团人员涌进门来,四处瞧了瞧:“好,好,还好!”就都走了。我们忙活了几天加一上午,他们瞧了一眼就完事了。这是两厂合并后搞的第一个大举动,雷声大雨点小。据说马上就要严格纪律了,比如进出厂要抓迟到早退;还说,要把三个月的奖金合成一个季度发,定个平均数,分级别。
在家时听说几件事:从前与我一块儿跑通勤的一个中学同学,考了好几年没考上,他爸给他找了个工作,谁能想到老实巴脚的他竟拿菜刀砍他爸,差点没砍死。一工人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半夜往回走,遇见一妇女,就要搂人家,被告到派出所,“私了”,赔了800块“侮辱费”。一个各样活计拿得起来放得下的姑娘,却看上了一个没工作也没能耐还老冒傻气的男的,大家弄不懂她图啥,就凭那男的家里吃供应粮?
《人民日报》头版登有马蜂、张贤亮、冯骥才对反自由化时期文学的看法。张贤亮和冯骥才都是政协委员,正在北京开会。张贤亮说这场斗争更会加深对社会的理解,促进思考。他说得很轻松,那他对《早安?朋友》被压是什么态度?
生活不那么简单,光靠语言就能总结出来。生活靠人去理解,只能在理解中去认识,你无法把它概括成什么样什么样。像《梦.泪.梦》这样的书太可笑了,社会、生活这么复杂,居然会产生这样一本书,居然还有人为它叫好,真奇怪!生活真那么简单,岂不一眼就看穿了?小说要有社会深度,格言显示不出这种深度,应当以可信的形象表达出来,写出你自己的理解,别人怎么理解是别人的事,只要你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自会有人正确地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