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9日
(2017-01-19 20:41:00)
标签:
梦工作汇报调研 |
分类: 过去的岁月 |
早晨现包的饺子,酸菜馅的,吃吧完了赶车上班,隔着马路看见快6进站了,我穿过车流一顿跑,终于上了车。
整整一天,坐在会议室里听取车间的汇报,车间作完2016工作“亮点”与不足以及2017的打算后,厂领导逐个地加以讲评,这是每年的惯例,只是今年不需要科室讲评了(科长们松了一口气),要不一天的时间是不够用的。大多数人都是听会,说与讲的只有车间的主任和三、四个厂领导。将近四时,所有的车间全都汇报完了,大家走出会议室,放松了。我坐了一个上午又大半个下午,坐得眼前发花,拿手机看书,趁着休息的十几分钟溜达溜达。我始终认为这种汇报没啥大用,不过是沿袭以往的形式,若不如此好像心里不托底似的。
中午去食堂吃饭,有水饺有面条,虽然早晨在家吃的饺子,我还是吃了饺子,好吃莫若饺子嘛。
来回食堂的路上,我看见几株树的树挂很漂亮,微风吹过,扑簌簌飘下一团白白的雪雾……
听车间汇报这种形式属于惯例,应该说现在少了一些。从前,比这多。下面贴一篇十年多前的“实录”——
五一节后,厂里搞调研,要听各车间及科室的汇报。这样的事每年都要搞个两到三次,厂长的意思是摸一摸底下的情况、了解下一步的工作打算。这样的会以前是在厂办公楼会议室开,这回是厂长带着机关人员一家一家地走,意即深入基层。按先主后辅的次序,调研先从聚合车间开始。
5月10日,8:30,我们跟着厂长来到聚合车间的小会议室,在外面轰轰作响的装置噪音中调研会开始。会序是一成不变的,首先由车间主任作汇报,内容是今年头四个月的工作完成情况、下一步的工作打算以及需要厂里帮助解决的问题。来开会的还有一些车间技术员和班段长,实际上是听会或捧场的,这样的场合就连车间的支部书记和副主任也不说什么(顶多补充几句自己管的那片工作),当厂长问他们有无补充时都说“这是我们班子一起碰过的”。车间汇报完了是各个科室对车间的工作讲评、提建议,逐级讲完后由厂长收尾。整个调研过程中,宣传口的摄像、拍照,文秘备了录音笔,以便宣传。尽管党委书记因在北京学习没在家,但他所要求的宣传套路使从事宣传的人不敢怠慢。外面的噪音实在太大了,车间也提到了它对人的危害,有一段时间人们就在议论此事。噪音的来源是刚开工不久的塑料厂20万吨高压聚乙烯装置,这样大的声音是怎么通过环评的呢?人们对这样的事已屡见不鲜,顶多发句牢骚也就拉倒了,谁都知道个中因由,谁也不当那个出头椽子。作为噪音的受害者,车间虽然提出这一问题请分厂向公司反映,也明白提也是白提,结果就是不了了之,这噪音还得每天往耳朵里灌。
一小时后来到纺丝,车间的职能人员已搬到毛条厂房这边,会议室也就远离了纺丝生产线。从噪音中过来,进到纺丝车间简陋的会议室,明显感觉肃静多了。依旧是那套程序,所提的内容也相差无几。稍有不同的是有两个段长提了俩问题,其中一个是关于他所在岗位的有毒有害津贴为什么被拿掉。
上午走了俩车间,下午仨车间。最后到毛一车间,大家围绕着一些事呛呛起来,最后也没个结论。待第二天到了毛二,也是因为这些事争论了一上午。其实,这些问题是因为两家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出现的。一个大厂房分为两家,矛盾总会有的。这也是人为造成的。如果把两家合为一家,就没这些事儿啦。但还不能那样做,因为那样一合并,干部指数就会减少;再者说,两套班子捏到一起,多出的四个干部咋安排?从生产来看,两个车间应该合并;从人事角度,又合不了,至少暂时合不了,或许随着人的老化而自动减员才能做到。
听完供电车间的汇报以后,以后的车间与我没什么关系了,不听了,回到办公室看书。
调研会上各车间提出的问题,厂长要求排出时间表,不能说完就拉倒。客观地说,能解决的问题当场就解决了,不能解决的这个会还是解决不了。(2006-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