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

(2016-10-31 21:19:23)
标签:

雨果

《巴黎圣母院》

分类: 读书
    我在哈尔滨上学时买了一本《巴黎圣母院》,30多年过去,这本名著的纸页已经发黄,现在翻开,我见到了那时自己留下的痕迹,就是某些段落划的下划线。我在网上找到了同一译者(陈敬容)的电子版,与纸书对照着阅读,一边读一边校正电子文本的错误,就像一个编辑做的那样。

雨果的长篇小说总有一部分与小说“无关”的部分,或议社会、或写时政、或是描述某一领域。在《巴黎圣母院》里,雨果用了整整一卷的篇幅,详细地描绘了十五世纪的巴黎圣母院和老巴黎的建城史,这一卷对城市、建筑艺术的论述像古建一样千年不老,在今天仍是真知灼见,而且也适合于中国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情况。雨果笔下出现了一个石头艺术的巴黎、音乐化了的巴黎,在他勾画出的城市地图里,我们能感受到弥漫在那座老城、老建筑里的诗意。

最伟大的建筑物大半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的产物。与其说它们是天才的创作,不如说它们是劳苦大众的艺术结晶。它们是民族的宝藏,世纪的积累,是人类社会才华不断升华所留下的残渣。总之,它们是一种岩层。每个时代的浪潮都给它们增添冲积土,每一代人都在这座纪念性建筑上铺上他们自己的一层土,每个人都在它上面放上自己的一块石。海狸和蜜蜂是这样做的,人类也是这样做的。建筑艺术的伟大标本巴别塔①就是一个大蜂窝。(下划线是我三十多年前留在书上的)

这种在同一座建筑上几种不同的艺术向几个不同高度的发展,真可以写成好几本长篇巨著,而且往往是人类的通史。人、艺术家、个人在这些大建筑物上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而人类的智慧却在那里凝聚,集中起来。时间就是建筑师,而人民就是泥瓦匠。

这个怪人(指伽西莫多)使整座教堂里流动着某种特别的生气,好象是他身上散发出的一种神秘的气息(至少大多数人是这样说的),使圣母院里每块石头都活跃起来,使那座老教堂的五脏六腑都激动起来,只要有他在教堂里,大家就认为门道里和走廊上的塑像都活了过来,动了起来。真的,那大教堂在他的手底下就象一个温驯的生物,它一得到他的命令就发出洪亮的声音,它被伽西莫多所占有,所充实,就象被一个家神所占有所充实一样。可以说是他使得那座大教堂开始呼吸,教堂里到处都有他,他分布在教堂的每个地方。《巴黎圣母院》的建筑

                                                            (这是我三十多年前买的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母亲八十
后一篇:公交那点儿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