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生-别谈

(2015-12-16 20:52:20)
标签:

教育

个体

独立

自由

老师

分类: 随笔
   

从前,老师可以理所当然地体罚学生,不会受到内心及家长的问责,现在不行了,老师都怕体罚学生引出后果,对学生的毛病不敢管也懒得问了——我的第一感觉是,现在的学生太脆弱了,不能说不能碰的。且慢,这里有个本质性的不同点被忽略了,那就是,过去的老师是出于爱心、责任心去管学生,体罚的内在是爱、希望你成才,我至今还记得自己的几个中小学老师那种“恨铁不成钢”般的表情。现在呢,体罚或管的里边没了情感的内核,管与被管便处于敌对的状态了。过去的体罚能把一个“坏”学生“激将”(激励)成一个上进的有出息的人,现在呢,却可能引发杀人(轼师)之心;前者会让当年的差生感谢师恩,如今可能会骂老师是个王八蛋——弄到这样的地步,师生双方都是有责任的,主要是体制与社会也在逃避,怕担罪名而不管,怕被问责就干脆来个因噎废食。你没见吗,有的学校怕出事,正常的体育活动都不敢搞了,要是真的跑死一个,学校咋整?几年前,我的老父看到电视上学校怕担责任不敢管教学生,讲起一桩他上小学三年级时的事:在学校的一次劳动中,一个同学抡十字洋镐用力过猛,镐尖生生地砸进自己的后脑勺,当场就嘴吐白沫死了——那时(应该是1946年前后的事吧),死了就死了,没听说家长去闹学校。这要搁在现在还了得?

 

群居动物靠集体的力量生存,把个体的力量放大了好多倍、上千倍,不过这是有代价的,代价是个人得放弃一部分自由,接受组织的约束,听从组织的召唤。群居的基因固定下来,大多数能够自觉地放弃个体的自由,并且会对“不自由”形成依赖,这就是弗洛姆所说的“逃避自由”。这样的个体必须在集体中才有安全感,不与别的个体在一起就会寂寞而不快乐,也就是说,他们失去了独立快乐的能力,所以扎堆儿玩乐,有的还以“团队精神”来掩盖自己虚弱的独处能力。总有那么一些个体,并不甘心“组织”的压制,组织强大时他们蜷缩起来自保,一旦组织有所松动,这些“自由”之士就会跃跃欲试(组织称其为“蠢蠢欲动”),起来索要自己的权利。凡大事都是由这样的个体滚雪球似地积少成多而干成的。

 

独往独来的个体必须得是生物链条上的王者,才能在危险的敌群中生存下去。他们没有帮手,强壮的时候固然可以天马行空,而英雄也有末年呢,年弱体衰以后的结局会很凄惨,至少与当年的反差十分巨大,巨大得让人辛酸——这是自然规律,也是必然的命运,人不会因此而停止奋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美在人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