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
(2014-12-07 21:29:27)
标签:
《呼啸山庄》艾米莉&bull勃朗特希刺克厉夫 |
分类: 读书 |
《呼啸山庄》读完了。
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写法:由房客(洛克乌德)的“我”叙述开篇,接着是女管家(耐莉)的“我”主讲整个故事,其间穿插几段他人的自述(信件)。这个故事不属宏大叙事,却看得我“波浪起伏”,跟着其中的人物心惊肉跳。
小说里的希刺克厉夫是全书的灵魂人物,而这个人却是个恶魔,在一步步地实施他的复仇计划,而且是那样的残忍无情:他诱骗爱上了他的伊莎贝拉与他私奔,却又无情地摧残这个无辜的女子;令人不解的是他为什么要伤害、毒打他挚爱的人的女儿(小凯瑟琳)呢,难道是因为她同时也是他所憎恨的林惇家的人吗?当你看到他对自己的儿子(当然,他这个儿子——小林惇——也确实是个引不起人们同情的东西)也毫无感情地加以折磨时,也就不必奇怪了——为了实施他的计划,这个人变成了丧心病狂的魔鬼!他报复辛德雷是理所当然的,毕竟后者不拿他当平等人看待,可是林惇并未直接伤害到他,只是因为林惇娶了凯瑟琳而心生恨意罢了。他对凯瑟琳(凯瑟琳-恩萧)的爱是疯狂的、畸形的,所以才不顾是凯瑟琳主动选择林惇的这一事实,一再地把仇恨指向林惇一家,这是什么心态?
凯瑟琳的精神是有问题的,有着与希刺克厉夫一样疯狂的性格或者说是病态心理,我相信一个能够在事先就计划出怎样利用她的暴躁脾气的人,即使在爆发的时候,也可以行使她的意志,努力控制她自己,可她为什么不呢?凯瑟琳虽在小说进行到一半时就死了,可祸根再她——在我看来,小说里的一系列悲剧都是由她引发的,她的疯狂不仅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希刺克厉夫,把一个个无辜的人变成了他们的殉葬品——把这个往当时的社会背景上推,真的很勉强啊!是什么让一个人发生如此的巨变呢?我不愿用“阶级”的观点诠释这部小说,因为那太失之于简单,不过,它确实揭示出等级制度是怎样把人由善变恶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为世界文学的画廊贡献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小说最后留了个“光明的尾巴”、“大团圆”的结局,让希刺克厉夫在疯狂的亢奋中死掉了,让小凯瑟琳与哈里顿结合在了一起,悲剧突兀地截止了。我觉得这样的结尾仓促了些,应该把小凯瑟琳对哈里顿印象的转变再多渲染些就更好了;不过,也许作者认为希刺克厉夫一死这部小说就该收场了,所以没有必要再描述那对儿年轻人的幸福了——毕竟幸福都是差不多的嘛!
这部书里的“坏人”不少,除了女管家耐莉,别的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弱点,大恶希刺克厉夫(译者在选字上就显示了这一点),其次是辛德雷,凯瑟琳的癫狂、林惇身心的柔弱、小凯瑟琳的骄傲、哈里顿的盲从,等等等等。
此外,小说还给我这样一个印象,“上等人”的身体一般都是衰弱的,仆人的体力与精力似乎总是那么充沛,老了还一如既往地干活,而年轻的主人却娇弱无力、精神脆弱,还动不动就发疯——看来体力劳动确实大有必要,人不能让手脚总是闲着;身体、四肢天生就是该活动的,否则脑子就会出问题。不信,你看看小说里的那几个人吧。
我觉得如下的一段剖析了希刺克厉夫的内心,他的心理动机基本就在这里——
【 “我把他(指哈里顿)的舌头捆住了,”希刺克厉夫观察着。“他会始终不敢说一个字!耐莉,你记得我在他那年纪的时候吧?——不,还比他小些。我也是这样笨相么:像约瑟夫所谓的这样‘莫名其妙’吗?”
“更糟,”我(即耐莉)回答,“因为你比他更阴沉些。”
“我对他有兴趣,”他接着说,大声地说出他的想法。“他满足了我的心愿。如果他天生是个呆子,我就连一半乐趣也享受不到。可是他不是呆子;我能够同情他所有的感受,因为我自己也感受过。比如说,我准确地知道他现在感受到什么痛苦;虽然那不过是他所要受的痛苦的开始。他永远也不能从他那粗野无知中解脱出来。我把他抓得比他那无赖父亲管我还紧些,而且贬得更低些;因为他以他的野蛮而自负。我教他嘲笑一切兽性以外的东西,认为这些是愚蠢和软弱的。你不认为辛德雷要是能看见他的儿子的话,会感到骄傲吗?差不多会像我为我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一样。可是有这个区别;一个是金子却当铺地的石头用了,另一个是锡擦亮了来仿制银器。我的儿子没有什么价值。可是我有本事使这类的草包尽量振作起来。他的儿子有头等的天赋,却荒废了,变得比没用还糟。我没有什么可惋惜的;他可会有很多,但是,除了我,谁也不曾留意到。最妙的是,哈里顿非常喜欢我,你可以承认在这一点上我胜过了辛德雷。如果这个死去的流氓能从坟墓里站起来谴责我对他的子嗣的虐待,我倒会开心地看到这个所说的子嗣把他打回去,为了他竟敢辱骂他在这世界上唯一的朋友而大为愤慨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