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音乐在哪里?

标签:
哈尔滨音乐 |
分类: 随笔 |
周日在哈尔滨,8:20上街,西大直街、果戈理大街(从前的奋斗路)、霁虹桥、地段街、兆麟街、兆麟公园、井街、江边、中央大街、哈站、松花江街,走了三个多钟头,午时回到住处——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哈建工)跟我的母校(哈电工)一样进入了历史,早已消融于更大的胃里;“国展”不再有二十几年前的庄严,浑身散发着商业的热浪;国际饭店总在旧貌换新颜,但“手风琴”(国际饭店的外形被设计为一架手风琴)早已失声,它比眼前的圣尼古拉教堂要幸运得多,后者已经消失了有半个世纪了;“哈尔滨电影院”被一个假日本鬼子狂骗一场后死去了、再也没活过来,现在变身为“手机航母”在商海里浮沉;“亚细亚”粉饰一新,正在做内部装修,以后还会演电影吗?斜对面的“和平电影院”悄无声息——瞧瞧,这块儿黄金之地,百年来有这么多家影院,老毛子多爱看电影啊(这也是文化发达的结果啊)!哈三中总是那么华丽,这里是清华北大的生源地,是中学里的“清华”、“北大”;88岁的霁虹桥显得异常开阔,地段街也打扮得好看了,索菲亚教堂、松花江边、中央大街这些个游客必去之地就更不用我去说了……
我总觉得号称音乐之城的哈尔滨还缺点儿什么?缺什么呢?年年有“哈夏”、街头有凝固的音乐(建筑与雕塑)——哦,对啦,缺的是活动的音乐,缺的是街头的卖艺者,也就是像国外那样的流浪艺术家;从阿成的描述里我知道,上个世纪前半叶的哈尔滨是不缺这个的,因为那时有热爱音乐的俄国人生活在这里。
我们骨子里的音乐细胞越来越匮乏了,这不是靠“素质教育”就能迅速催生的,你看有多少孩子反被这种教育折磨得丧失了对琴、对音乐的兴趣?没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光靠少数几个天才是不能成其为“音乐之城”的。其实,这是一种通病,又何止一个哈尔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