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京华忆往》之《獾狗篇》
(2014-04-28 22:22:51)
标签:
王世襄《京华忆往》《獾狗篇》狗休闲 |
分类: 读书 |
王世襄的《京华忆往》写了很多老北京时的玩物,有鸟有虫有蝈蝈,有狗有鹰还有鸽,后面续了几篇忆旧的短文。别的我都一掠而过,惟有《獾狗篇》细细地看了,因为别的玩物我一概不喜,喜的只有狗。
我对这些玩的不感冒,对痴迷者也很不屑,但对极个别的、玩出名堂来的还是敬佩的;他们都是有慧根的人,能玩成名家是因为他们有真本事。人不管有多少爱好,必须有一门主业,也就是“正事儿”,既是副业的支撑,也不会沦为玩物丧志。比如王世襄,如果没有文物鉴赏的真本事,那么他那架鹰养鸽斗蛐蛐的把式只能算是八旗子弟的不务正业了。
《獾狗篇》里有《獾狗谱》,是王世襄亦师亦友的荣三口述、王手录并注解而成,我挑干货儿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拿它当《相狗经》来看:
头号狗长三尺六,二号狗长三尺三,三号狗小别小看,长得筋豆也咬獾。
筒子头长似柳罐,牛头舒展脑门宽。又长又宽除非画,百里挑一难上难。
细腰吊肚大前胸,尾巴摇摆一条鞭。赶上砸腰螺丝转,抖开骨节也冲天。
要命就怕压根(儿)压,没辙难倒活神仙。
两眼掉坑筷子戳,眼角淤肉似血鲜。泡子眼珠耽误事,嘴滑不咬sóng又奸。
耳根要硬不要软,硬根摘帽不碍难。
毛糙抹试能挡手,皮松骨头一身圆。馒头爪儿高桩样,腿似硬弓绷上弦。
黑花舌子性猛烈,拉出一遛显不凡。颏下长须有说词,要一去二还留三。
还有一点不用讲,要是四眼全玩(儿)完。
以下是王世襄的注解:
养狗家对对狗和犬的定义是:十八个脚趾的为狗,二十个脚趾的为犬。犬在后腿上比狗多两个不着地的脚趾,名曰“后撩儿”。“后腿有撩(儿)名叫犬”,“《说文第十》写得明白:‘犬,狗只有县(悬)蹄者也。’”
獾狗从来要公不要母。养狗家称母狗曰“槽”。农历二、八月发情期,雄狗逐雌,曰“跑槽子”。雄狗相争,曰“争槽”。
有的狗尾搭在狗背上,名曰“砸腰”。有的卷成圈,名曰“螺丝转”,都不合格。
将狗耳上部剪去一块曰“摘帽儿”是为獾狗的标志。北京狗种,两耳上部多下垂,擞毛时拍打有声,易惊獾逸,故必须剪去一部分。
狗毛贵硬而糙,逆向拂之,仿佛会阻碍手向前进。柔软者,术语曰“氄”(读rǒng),不可取。似硬弓的部位在后腿的上半截,即臀肘之间的一段。弯度越大,奔跑起来越有力。
在狗的咽喉之上,下颏正中,长有长须约有两三寸长,数量一根、两根或三根不等,经多方考验,一根、三根者多勇猛善咬獾,两根者多懦怯缺少斗志。
黄狗白脸,性最猛烈,咬獾百无一失。
黑鼻的白狗最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