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风雪中挣扎
(2013-11-18 22:39:52)
标签:
东北风雪历史杂谈 |
分类: 随笔 |
雪代表着冬天真的来了,而此前我并未觉得太冷。
东北的第一场雪早就下在东北的东北(伊春、牡丹江)了,直到昨天才移到我们西边来,而且一直保持着气势汹汹的态势。这场雪貌似不小,其实主要是大风闹的。开阔的路面大多是溜光的,雪被风威逼到墙根、旮旯处窝着,凡是向风的、有物阻挡的地方都积得老厚老厚的,即使动用铲车也搞不动——车轮打滑再有劲也使不上啊!
早晨,上班的人来了,第一件事就是清雪。我们干了近一个时辰,把路面清出个大概,有人说太累了、不耐烦了、不愿干了,于是就收工了。我觉得清雪这活儿是最干净的活儿,干得贼起劲儿,浑身汗湿。午后开调度会,领导对扫雪做了讲评,要求标准还得提高——这是我们历年来的传统。
看到一条过去的消息,说吉林松原地震损失了1.3亿——这,可能吗?想多要点赈灾款?地震过去半个多月了,它早已淡出外人的视线,网上早就忘了这回事;这不怪大家健忘,活在网络时代就是这样的啊。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回顾历史会让我们忽略肉身的粗鄙,注重提取人的精神。
历史的记忆具有选择性,记忆者的不同决定其筛选的内容。历史都必须有实物“证明”吗?如果能够保证不做假,那么文字该是最好的载体。因为,如果历史都得靠“文物”来证实,得需要多少座博物馆啊?人类才有顶多五千年的历史,就已让后代不堪重负了,再过五千年又该怎样?人,应有历史感,但不能把历史当成摆设,那样的话,历史就成了负担。当历史翻过一页后,上一页、上上一页就该沉淀为教训被铭记,用不着非得实物来佐证,有文字就行了,否则,人类生活的空间就都被文物、博物馆给挤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