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与契诃夫
(2013-07-20 21:56:00)
标签:
迟子建
契诃夫
《晚安玫瑰》
《草原》
文化
|
分类:
读书
|
清晨醒来,外面在下雨,等我洗漱完了那雨善解人意地停歇了,晨走时还有不小的凉风吹着,连蚊子都少了许多。
迟子建的《晚安玫瑰》虽以单行本发行,其实还是部中篇小说、比较长的中篇。看完这本书,感觉迟子建的小说在往一个神秘的通道上转变,就像主人公赵小娥(“我”)由神经病向间歇性精神病上发展一样(我自个儿的看法,别人可能不这么看)。我觉得这应是一部长篇的题材,中篇的容量似不足以表现本来很深的主题:生命、死亡、救赎、主……总的说来,这部小说不如《黄鸡白酒》那样的作品看着过瘾;说心里话,我更希望迟子建还是别改变一贯的风格,别走神秘化道路,继续在人间烟火里为顾客(读者)奉上一盘盘、一碗碗家常饭菜——生命的大道理还是交给哲学家,而作家,还是坚守自己的阵地吧。
迟子建写过一个中篇,叫《草原》,我看过两遍,写得很不错。今儿我又读了一篇同名的《草原》,百多年前的作品,作者是契诃夫,我们这代人熟知的、以短篇小说著称的俄罗斯大作家(仅活44岁,而我都年近半百仍一文不名,惭愧)。这部挺长的中篇小说里有着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年轻的读者恐怕不会感兴趣,但俄罗斯大地的风貌在这些描绘中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她是怎样的情景——她原本就和我们东北的大草原相差不多呀!笨重的马车在荒寂中吱吱咯咯地一路吟唱,无边的大地是车夫走不完的歌——这是诗意的想法,其实呢,那种能把人折磨得须得搞点儿乱子才能挨过的行程是我们今天所难能体会的,只有多读书才能感知得到——想到这里,我打了个冷颤:文学到底有啥用?它的“用处”就在于,百年、千年、万年以后还证实你的血统,到那时,以战争占领、掠夺都是无济于事的并徒劳无功;只要文化不灭,民族是打不倒的。
既然读了契诃夫,自然想起中学时念过的课本,《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里的“小官员”形象已成经典。随着时间的流转,我的记性越来越差,只好又端起书本重温一下,想到的是:百年前的作品为什么还能流传于世并作为经典而不衰?盖因作品里所描写的现象“颠扑不破”、“一如既往”地存在,直到今天仍能“典型”地存在下去呀!比如,《脖子上的安娜》——二十多年前,我曾看过由它改编的电影,惊讶于一个短篇能拍出一部电影来,至今那个挂着勋章的蠢猪男人倒退着出门的“熊样儿”还印在我的记忆里……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