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9(6月12日):黄陵——三原
6:10离开黄陵,立即开始爬大坡,大上6KM,缓上、大上不止。我又欣赏到了塬上的奇观,算是补偿了爬坡之苦,一会儿小小天下,一会儿小小自己,心境颇为轻松畅快。
9:45,骑到宜君,一座高塬上的县城。穿过县城外的南山峁隧道,上坡路仍未终止,直到11:15骑到哭泉——我从黄陵出来,几无下坡,近5个小时的上升,海拔得升高多少呢?
哭泉,一个古怪的名字,似与孟姜女有关,这个女子哭倒了长城哭出了泉,从西到东流传着关于她的故事,成了中国人(尤其是北方人)的不尽悲歌与千古佳话。
2003-07-28的陕西日报报道:
宜君县哭泉乡出土一块明代题咏孟姜女诗刻碑,这是哭泉林场在距今哭泉泉眼50多米处修建办公楼挖地基时发现的。该碑的出土为研究孟姜女传说和哭泉孟姜女祠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这块明代石碑碑长145厘米,宽75厘米,厚18厘米,碑文题为“题孟姜女哭泉祠诗”,共二首,有引文长达300余字,是反映当时传说的重要史料。诗为两首七律,其一为“以哭名泉更有祠,孟姜此事古今奇,客程历尽风霜苦,妇道无亏天地知。香骨久随尘共化,芳名留与日俱驰。偶从父老询遗迹,驻马挥毫为赋诗”。诗作者不详,碑文为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延安知府李延寿书,立碑者为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宜君知县阎泰,至今已有470多年。另据在出土该碑现场的有关人员反映,该碑出土时伴有二寸余厚黑色灰烬,证明哭泉孟姜女祠毁于兵燹或战火,而出土地点距哭泉足有50多米远,证实传说中哭泉孟姜女庙占地10余亩就是事实。
自哭泉始,大下,飞越金锁关,裹着风尘冲进铜川老城(印台区)。
我的早饭是8:10在偏桥吃的,一碗鸡蛋汤、仨馍(馒头),那个也称彭桥的小镇没有通常的早餐。我在同官(铜川旧称)城头吃面,一碗饸饹外加一个酸菜包子,才6块钱,而金锁关路边的一碗面要14元——这是小碗的,大碗的16块!
印台区与王益区是连在一起的,再行25KM是铜川新城——耀州区。这个耀州把我整转向了,几经打听才找对出口,重上G210国道,接着南下关中平原。
此后的路面多有破损,加上骤然增多的大车,天热灰大,搞得我烦躁不已。我的线路是经三原进西安,在一个三岔路口离开了G210,向右进入S208,经西阳镇,五点之前,我骑入三原县城。
安顿之后,洗澡、洗衣,上街喝酒。
当日里程:150KM;总里程:1484KM。

(修桥断路,车必须绕行高速)


(高坡上的观景台)

(俯瞰黄陵县城)

(俯瞰黄帝陵)

(日头不高,留影一张——早晨很凉,很快天就大热了)


(玉米、小麦是陕西的主要农作物)

(塬上的宜君遥遥在望)


(我应进城,却走了左边的绕城国道)

(若走城里,即从左边出来,与右边的国道会合了)

(铜川36KM,没这么近吧?后来明白,这是到老城印台区的里程)

(南山峁隧道,广告做的不错)

(避暑胜地啊,海拔高之故吧?)


(找个荫凉地儿坐下来,欣赏了十来分钟塬上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