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谈文字的简化

(2013-03-02 22:30:34)
标签:

文字

简化

文化

分类: 随笔
   

某些并不生僻的字倘不随着词出现,我们不一定会认得,好像这个字的诞生只是为了这个词,它只能依附该词而存在似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岿”字,若离开了“岿然不动”,单拿出来可能就把人懵住了,似觉相识,再联想到成语才认出了这个字,可是,单究这个字是啥意思,恐怕又说不清了。

有些字是与词分不开的,似乎连理的双枝,失一而皆无,单拿出来竟如不识的陌客,比如徘徊”,“”、“”分别为何意呢?我不知道,只懂“徘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相信很多人都有此体会。

文字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上升到民族层面还是不绝种亡国的保证。不说这些,单就中国字来讲,太多了,据说康熙字典就收了四万多,恐怕搞汉字研究的也认不全吧。《新华字典》是最简洁的工具书了,差不多每一篇儿我都有不认识的字。

中国字之复杂不仅老外发懵,很多国人也头疼。一个字不仅多义,有的还有好几个读音,每个音又有不同的义——这样的字遇到的多了,我就想,一字多音真有必要吗?有些字能不能“简化“一下,就留一个音呢?

比如:一个字,就有个读音:1mìu ,一般与纰缪连用,也是最常用的读音,或曰本音;2móu,与连用构词,即常用的成语,未雨绸缪3 miào,一个很不常见的姓,如漫画家缪印堂。

再如:我老把温庭筠、江竹筠的字读作,其实错了,应读yún(云)。有二音,yún jūn,前者意为竹上的青皮,借指竹子,而后者仅用于地名,筠连,在四川。

还有:呱呱坠地,音,另有一音guā,应属象声,更常用,翻字典发现还有一极不常见的音,guǎ,“拉呱,大概只用于方言吧。

“自怨自艾”,“艾”发何音?我敢肯定大多数人都得答错——我的想法是,若遵从其意,不如改作“乂”或“刈”更好。

 二音,yóng,皆叠字而用,喁喁

《水浒》念成水许的很多,更多的读成水壶,经由相声的“启蒙”,不少人知道水了,可单拿出“”,谁敢保证张嘴就来?

我记得板的“呆”还读过“癌”音,等我“纠正”过来以后,它又改回“呔”了,于是,我真的呆了——弄这些文字游戏,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

例子太多,不胜枚举,就不举了。

我认为,文字就是工具,过去,它是上层阶级的“专利”,可能为了这一目的而故意设障;现在呢,它只应为人的交流方便而服务,保留多样性是可以的,但不能阻碍了交流,在其进化的过程中还是舍掉那些不必要的“掉书袋”成分,让它们去“文字博物馆”里呆着去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