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还是以少说多做为根本
(2013-01-26 21:39:34)
标签:
孔庆东国文国史三十年文化 |
分类: 随笔 |
昨天下午,供电车间在兴化南街的“诺娅方舟”开新年联欢会(去年也是在这儿),我三点多到那儿呆了会儿,唱了一支歌。晚间会餐,在三区的一家饭店。夜里回到书房,翻看过去的骑行照片,至夜半方睡。
我常留意一些有所建树的人的年龄,如果比我大,心就坦然些,若是比我小,就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这样的心思不独我有吧?
迟子建、孔庆东都是与我同龄的人,他们的成就反映出我的无能、我的天分不足,有他们的例子比着,机会一说就成了遮羞的借口;在同代人“功名”的映照下,才显出你的人生是那样的苍白、平庸。
孔庆东的现代文学史讲得好啊,没有大量的阅读是没法理出那么清晰的脉络来的。他讲的那些曾经“史上著名的作品”今天还有谁知道?他的阅读与解析为我们挑出了精品与伪劣,节省了我们的时间。好的史者、哲人就是这样,以他们的才学从芜杂的卷帙中优选出真正的“名牌”,帮我们厘清了思路,告诉我们书该怎样去读。你看,他以冰心、王统照的例子讲民族性就说得很简明:不能换个人名、地名就成了外国的故事,它必须纯属地域性的,怎么翻译也是中国的,这就是民族性。
老孔的博客我曾是常看的,现在早已不看了,因为太信口开河了。不管咋说,作为学者,说话还是严谨的好,再凸显个性,也得讲究分寸——比如,他的这两本文学史的讲义就很好,是学人文的学生不可错过的教材。
由此我想,老孔还应少说话(写博客)、多动笔(搞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