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读黄仁宇,速食小小鸟
(2012-02-19 21:25:10)
标签:
黄仁宇《黄河青山》我是一只小小鸟文化 |
分类: 读书 |
我的阅读是随意的,三天前打开了黄仁宇的自传《黄河青山》。这本书长达五百多页,刚从网上下载时我还有些欣喜不已,待翻开来看时却使我饱受折磨、不忍卒读。
黄仁宇(1918~2000)年轻时当过国民党军官,抗日时期做过官阶不大的参谋,两党内战初起转辗日本、美国,最终留在那里定居、入籍并变身为一个历史学者,独创了“大历史观”的研究历史的方法。
此前,我翻过他的《万历十五年》,没有看下去。这一次又是没能读完。
黄仁宇是个接受了纯牌儿中国教育的中国人,但他的书皆以英文写就,到译成中文之后,那种美式思路与文风在译后的文句表达上总给人别扭之感,字都认识、就是不知他想说的意思是啥。这是我读不进去的原因之一。
再者,《黄河青山》没有按年代的顺序进行叙述,经常进行“蒙太奇”式的年代穿换,时空地域的交错、差异把我弄懵了,怎么“东一耙子、西一扫帚”的呢?比如,第一部写的是黄在抗日时期的事,接下来却是三十多年后他在美国大学被解聘教职的事,连不起来,再往后的叙述时间、地点来回地变,整得我怎么也穿连不起来。
自传体写法还是传统地按时间顺序走的好,打乱、编排会给不熟悉你的读者造成混乱。
我满心想完整地看完这本书,可是做不到了,我快速地翻页、潦草地“速读”,即使如此,看到一半就再也看不下去了,干脆把它打入冷宫。
如果说《万历十五年》让黄仁宇有了历史学家的名声,那么《黄河青山》的写作就嫌过于杂乱而冗长了,至少难合一般读者的口味,也就难怪它少人问津而默默无闻了;而且,就书名来讲,我也没看出“黄河”在哪儿、何处是“青山”,所见更多的是美利坚的土地与故纸堆里的枯燥——我还是别在这样的书上耗费时间了,赶紧找本别的书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