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情

(2012-02-02 12:23:10)
标签:

杂谈

分类: 习作
   

A父在家乡去世,你传我递,很多人都得到了消息。A做着不大不小的官,在几个单位任过职,这些个单位去的人最多。参加葬礼的人数越多,据说当事人(从前叫苦主)越有面子。

A的老家在800公里外,这些人都纷纷驱车前往,当地某宾馆的房间被订购一空,院里的车位骤然爆满,全是黑E。一些爱玩的人一得到消息提前就去了,接上年刚过的余兴再搓搓麻将、打打牌热闹热闹——他人的丧事变成了部分人玩乐的由头,世事就是这样吊诡。另些人是次日去的,8小时左右的车程,来回两小天,在那儿住一宿,为的啥?捧场,送人情啊。

好几百人花了两到三天的时间,在这段路上跑路玩,说起来挺招笑,而在官场上、平民的人来往返上并不奇怪。粗略地算一下, 1600KM的油费、高速过路(桥)费、宾馆住宿、餐饮的费用,这些既有事主的招待又有官方的公费,总得有十多万元吧。这是最保守的实际估算,至于几百人的误工就不计了,反正国企的人多、上班也不全尽干正事儿。

简单地分析一下奔丧者的类别,有以下几种:

1A的朋友、同级别的同事,都是圈里人,得相互捧场;

2A的下级,为了以后工作上的便利(提拔、调职、至少不被穿小鞋)或可能有求于A(如子女就业等家里的私事);

3A的“生意”伙伴,这些人巴不得有这样的机会,理由就不用说了。

前两种人中有的觉得不去不好,有的去了认为自己还很有面子(咱跟A不一般啊)。如果A不是官身,会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长途跋涉地去送“人情”吗?小百姓的场面能这样的“隆重”吗?官威、官本位使然啊!

过去,因为物质生活的限制,谁家有个啥事儿亲朋好友的过去帮一帮,透出一种相互关心的人情味儿。现在,大多数人的经济状况都达到了不是“办不起”事儿的程度,人情越来越变味儿了,往排场、面子等虚伪套路上转了,于是,无论官家平民,婚丧嫁娶都要兴师动众,用虚假的排场撑门面,仿佛这样就抬高了身价似的!

这种事对于官员已成借机敛财的手段(不管是否出其本心),对于平头百姓则是财力与精神上的负担。在中国没有不花钱的人情,接到邀请就是收到了“催款通知书”。似乎人人都抱怨这种“人情”,而人人又都“乐此不疲”,好像不如此就不尽人情了似的。

我极其反感这样的“人情”!

这已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全中国的痼疾,“人情”将中国人变得庸俗不堪、面目可憎!大到政府的形象工程,小到百姓的大事小情,中国人把多少精力花在无聊的事情上了?哪怕把这种劲头的N分之一用在干正事儿上,中国也会比现在强N倍啊!

这样累的活法,即使挣了挺多钱、过得比较富足,又有何快乐可言?这不是我们要的生活,我们要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快乐,更要的是精神上的健康。前者实现比较容易,后者实现要艰难得多,而目前的“人情”状况恰恰是我们精神生活不健康乃至病入膏肓的表现。要摧毁这种“人情”,实现人与人之间纯朴、简单的明朗关系,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体制革命、观念转变、人的素养提高,方方面面,彼此牵扯在一起的每一环节都要变革,才能“一片清气满乾坤”。

个人的力量扭转不了强大的社会风气,我在痛恨之余只能做到自己不随波逐流,不是我自命清高,而是打内心里腻歪这种无聊透顶的“人情”。

我有事从不东告西告地四处通知,反而是将事情捂起来:我母亲去世时,我把手机关了,“掐断对外的所有联系”,办完后事才跟领导告假。我虽不是多大的官,但深知这一消息散布出去就要面临一些讨厌的应酬;身处丧母之痛之中,我哪有心思去安排那些事?事后,朋友、领导责备我不该如此行事,我委婉但坚决地告诉他们:我将永远这样办!

我不尽人情吗?如果人情是这样的,我宁可不尽;我不麻烦别人、别人也就不麻烦我了。

这减少了多大的麻烦啊!

人的时间太有限了,人生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事,怎能消耗在无聊中呢?高兴了咱可以邀几个对心的朋友喝酒,那也比无聊的应酬好的多呀!

我更愿意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随着文字所展现的世界去遨游,在精神王国里心驰神往,那是何等快意的事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