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成就不容小觑
(2011-12-27 12:16:12)
标签:
鏉傝皥 |
分类: 随笔 |
昨天开始刮南风,傍晚时气压低,空气里有一股草木灰味儿,雾蒙蒙的。今早来上班的人连连喊冷,而我却没觉得,反而觉暖,回到书房感觉更热,穿着衬衣还出汗——暖气给这么热,既浪费能源又让人呆不住、睡不好;可是,有些地方的室温的确不高。我曾想过在暖气上加阀好独立控制,却没实施,眼下只好忍着这热了。
诗人北岛在海外飘泊期间,结识了很多世界有名的作家、诗人,使自己的眼光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放眼世界。诗人在西方所受的尊重程度及其地位与我们国内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在欧美,诗朗诵像音乐会一样流行。北岛写到,受中国古诗的影响,一个德国人改变了事业目标,由神学转向了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我知道有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学感兴趣并研究“汉学”,看过北岛的随笔,不能不惊讶他们中的有些人所达到的高度,比如帕斯和艾略特所写文章《读王维的十九种方法》。对于身为喜欢文学的中国人,不能不惊喜之余又有压力。
我们这一代人好多都是音盲,没有受到音乐的训练,对音乐缺乏理解力,顶多对听过的歌曲、靠歌词的意思才引起内心的情感对应,假若给我一段无词的乐曲,我就不知道它在表达什么;我不懂音乐语言。
早先的书的页与页之间都是连着的,读时须看一页裁一页,想起来不甚方便,拿到现在也许是好事,买回书来还原样地放在那儿不读,就跟暴殄天物一样惭愧。我买的书大量都没读过,惭愧呀!
回忆录可以写,但别造假,别额外“添彩儿”;还要知道,你认为重要的东西在别人那儿可能一钱不值。所谓名人回忆录,扫一扫过去的尘埃,数一数历代的“人名”,其实都是过客,有几个能被历史记住?
现在的名人不再有故居,全是一样的方块楼,再说今天也不是出名人的时代。
理性使人正确地生活,感性告诉理性怎样美好地生活。
人体亦如海洋,水占3/4,且有盐分。
很多人都是外表平和而内藏火山的人,就跟地球一样,大多的时候是平静的,偶尔也会来场地震或海啸兀的。
眼光与视力好坏无关。
生命是条河,有大小之分,有的河水激流澎湃,有的细流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