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阳修《醉翁亭记》赏析

(2011-11-07 21:45:55)
标签:

欧阳修

《醉翁亭记》

文化

分类: 读书
   

念过中学的人都学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当年我能把它背下来,但根本理解不出其中的情境和文字里的意趣。

某日晚间,我翻开女儿的语文课本,细细地读了这篇散文,不由叹服作者洒脱的笔力和旷达的心胸,仿佛亲眼见到这位被贬的太守醉态可掬的神态。

开篇几句写周围环境,那么些个“——也”的句式,让我感受到自命醉翁的诙谐幽默感,眼前出现一个随遇而安的慈祥老者。太守酒力不济,但陪客饮酒也绝不耍滑藏奸,“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他是真的喝醉了吗?非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还告诉我一个赏景的好法儿,喝上二两游山玩水,山也妩媚水也多情,醉心于山水之中,实乃“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我未到过滁州,但那首《滁州西涧》已使其为我所知,而《醉翁亭记》更是令其名闻遐迩。滁州什么样?“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四面环山,而尤以西南的山景为最,以后我有机会到滁州,这不就有了大概的路线了吗?

醉翁亭在哪儿?“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我原以为这座亭子是欧阳修建的,就像白居易、苏东坡修白堤、苏堤一样。我没猜对,欧阳修并不贪人之功,告诉世人那是山里的和尚智仙长老的功劳,而他只不过是为亭命名,这是因为“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看到这儿,欧阳修不仅可敬,而且是多么可爱啊!

我在北京的陶然亭公园内走过华夏名亭园,见过那座仿制的醉翁亭。我对建筑并不在行,真假于我无所谓,而醉翁亭之所以有名不就是因为欧阳修的这篇著名短文吗?

此文虽名曰《醉翁亭记》,但并不实写亭子,而是写周围山色和游乐情事。我深感作者的笔头功夫,就那么几个字、一两句话,就能勾出一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画面来!

文章的末尾之句,“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使我想起卞之琳的《风景》诗;一千年前,欧阳修已经悟到“你在楼上看风景,也是他人眼里的风景”的意境。

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可爱的老头儿不为仕途受挫而忧,反以一副没心没肺的心态忘情于山水之间、陶醉于与人游饮、寄情于诗文之中,而且还幽默地卖关子:我醉了,还能与大家一起玩乐,酒醒之后还能写文章,谁能做到呢?你们的太守啊;太守是谁呀?庐陵欧阳修啊!活脱一个老顽童。但又不完全这样,从当朝高官到一个小县芝麻官,能如此洒脱地看待人生,非大悟之人孰能为也?

看看,《醉翁亭记》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文之美,还启示今天的我们怎么活着才能活出一个真的境界。

 

附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004-1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