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恰好读书
(2011-09-04 20:22:46)
标签:
屠格涅夫《阿霞》杂谈 |
分类: 读书 |
屋里凉嗖嗖的,瞄了一眼温度计, 25℃,记得赤身还冒汗的时节是28℃,冷暖仅差3℃。这是人体的感觉,水的形态变化比这还小,0℃是道分界线。
尽管草木没告诉眼睛,可秋季还是板着冷嗖嗖的面孔,让敏感的皮肤察觉到了。
彻底告别了汗津津的日子,半截袖外面须套上长衫,睡觉必须盖上一层薄被了,凉鞋收回鞋盒,电扇也打起包装藏于暗处。即使走在太阳下面,阳光也不再发烫,亮里没了热度。
读了一篇小说,屠格涅夫的《阿霞》。
屠格涅夫写年轻人的作品不少,非常细腻地描写他们飘忽不定的心理。这篇就是。
“我”(恩)二十岁,家有点儿闲钱就去周游欧洲,在德国遇见两个俄国同胞,加京、阿霞兄妹。“我”处于一个渴望恋爱的年龄,刚被一个寡妇“抛弃”,无所事事的游荡中见到阿霞,便自作多情地做无边、矛盾的遐想。
阿霞是个不幸的姑娘,因为私生女的身份而自卑,一忽热、一忽冷,敏感于别人对她的看法,举止不免怪异,有点儿神经质。“我”虽弄不清是否爱上了阿霞,认为自己不可能跟这样一个姑娘结婚,却又受生理驱使有种被爱上的渴望,当得知真的被阿霞爱上又觉得可怕,用前后矛盾的言行伤害了阿霞脆弱的自尊;可是等到失去这段感情后,又想千方百计地找回来——这就是年轻人不定性的心理。
说实在话,我很反感这些“风花雪月”般的爱恨闲愁,对这类飘浮在现实生活之上、无根无基的情感生活有本能的抵触;比如,“我”、加京,与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里的学生一样,都是这一类的胡思乱想者——也许,年轻人就是这样像风筝一样没根儿吧?
年老的也曾打年轻时过过,似乎应能体会,却又觉不尽如此——难得,我从来就没年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