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盛世”,别有茶花女
(2011-07-19 21:37:44)
标签:
小仲马《茶花女》文化 |
分类: 读书 |
很久以前,我是读过小仲马的《茶花女》的,跟很多从前读过的书一样,只记住了书名,内容几乎忘掉了。这一回我把这本小书拿出来,一口气读完了。
十九世纪的法国小说我看了很多,对那时的巴黎上层生活可以说比较了解,那种我熟悉的夸张式文句就跟那些做作的贵族一样在我眼前晃动。
这部小说写了一个中产阶层的青年与一个妓女的爱情故事,就跟我们所想到的,这个故事以悲剧告终。这个俗套的故事开始并不吸引人,阿尔芒的爱情打动不了我这样的读者,反而对他的荒唐行为抱以谴责,认为他无非是个游手好闲的多情公子而已。别看他爱得那样如火如荼,毕竟只有短短的两个月,这样的爱如果再持续半年他就会厌倦了。我理解年轻人一见钟情的痴狂与浪漫,可是浪漫是建立在实地上的,当把兜里的钱花光了,这种爱就会现出原形——现实就是这样无情!
小说里我看不到阿尔芒在工作挣钱,花的都是父母给他的年金,首先他就丧失了爱情进行下去的基础;小说毕竟是艺术作品,不会繁衍那么长的篇幅给出你我预料到了的那种结局。
小说所塑造的玛格丽特这个妓女的形象比较成功,尤其是最后的临终日记读着非常感人。妓女中也有心灵高贵者,良家妇女里也不乏鄙俗的恶妇——人群里从来如此。
任何社会都存在丑恶,逼良为娼就是一种。社会是虚荣的,靠高贵装饰高贵,还要靠制造丑恶现象(娼妓)来装点门面;瞧那些贵族们,不就是以拥有一个或多个高身价的情妇(妓女)为荣吗?小仲马是同情被贵族社会逼成妓女的这一阶层的,所以才有了《茶花女》这部传世之作。像玛格丽特这样良知未泯、爱心犹存的妓女虽然不多,但肯定有,她不是因为天性的轻浮才成了妓女,而是环境所迫。不仅她难以跳出社会重压的泥潭,就连上层人也得服从社会的铁律(潜规则也是明规则)——正直善良的阿尔芒的父亲不就是按照社会的这一规则行事而出面结束儿子的爱情的吗?我决不会认为他是个反面角色,换了哪个父亲也会那样做,谁也抗不过所谓的“主流意识”。玛格丽特的不幸就是这样造成的,她的命运或归宿只能是在麻醉自己的过程中走向死亡。
我看透了,只要人类存在、社会存在,美与丑就会永远共生共存,难道真的应了“没有对比哪有美丑”的谶语吗?
小仲马以茶花女之口说出了一句话:条约总不会在签字的当天就执行的——这跟我从前读史时的感悟如出一辙。那是我读清末民初的乱象时产生的,当时这样写道:国不是在签字时才卖的——不是吗,国早在签字之前就已经被卖了,只不过你不知道而已。人们对那个签字的替罪羊兴师问罪,而他真的有苦难言,因为真正有资格的卖国者隐在他的身后。
最后,我想起了根据这本书改编的歌剧,其中的《饮酒歌》成为很多舞台上久唱不衰的经典曲目。我不知它取自哪一场景;其实,欣赏歌剧唱段的人们只陶醉在它高亢优美的旋律中,沉浸在“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欢歌中,谁能想起一个悲剧女子的不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