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情的迟子建
(2011-04-14 12:10:26)
标签:
迟子建文化 |
分类: 读书 |
昨天下午在网上看完一部迟子建的中篇小说《没有夏天了》,写于1987年,那时的迟子建才23岁,刚入文坛不久,却已写得很是老道了。虽然这篇小说有着几处明显的漏洞,但就情节的铺排、感性的描写已显得比较成熟了,迟子建风格已现。昨晚值班,看了她早期的一个短篇《驼梁》,除了里边借人物的拟人化想象,别的没啥价值;《夜行船》的文字是成熟的,内容却嫌幼稚,让我搞不清这是迟子建何时的作品。若非有那么多热心的迟迷,我也看不到迟子建这些尚属稚嫩的作品了。
迟子建的不少小说都写到傻子,《罗索河瘟疫》也是这样的一个短篇。我从这篇不起眼的小说里看出了迟子建的内心世界潜藏着的一个理想:为了世界的干净,把那些丑恶的毒瘤清洁掉吧——也许这不是迟子建的,而是我的臆想。
迟子建擅长借人物之口传达她那无边的想象力,在她的笔下,鸟啊、狗的都会说话,人也总跟动物对话,一派天然纯真的气息,读之令人清新并感动。这让我想到脂砚斋对贾宝玉(其实是对曹雪芹)的点评:情不情——迟子建同样富有这样的人文情怀。跟动物说话的人都有如此博大的情怀,对生命给予一视同仁的爱。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还有人说,是北国特有的土地出了迟子建这位作家。我越来越怀疑某些“常言”,有的根本没有道理。黑龙江的土地大了,养了几千万人,也有不少作家,而像迟子建写得这样出色的又有几个?迟子建之所以成为迟子建,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天分——才气啊,不服不行!
我非天才,但向往天才,尽己之所能,能走多远走多远,不辞辛苦,无怨无悔。人到底还是迷信天道酬勤一说的,成不了大树做一棵小树也行。
人啊,还是太在乎生前的荣耀了,想着死后的追认毕竟于事无补,所以就耐不住寂寞了。
名人格言没有什么,平常人只要多读书、勤动脑,也会制造出格言来,只不过你非名人少为人知罢了。读书的人都会有个人的体会,整出一些格言再正常不过了。
写作不能求量,这一简单的道理做到很不容易。量只能说明你在写,质才是其价值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