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我们的是精神,所以必须读书,读好书!
(2011-04-11 21:00:09)
标签:
读书文化 |
分类: 随笔 |
女儿看了我给她下载的方方的小说《暗示》,不理解女主人公怎么投江死了?我也看过这篇小说,可故事情节早忘了。今天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几页之后唤起了点儿印象。这篇小说不怎么样,方方过多地渲染神秘、过重地强化女人的感性,把许多事往一起拼凑,弄出一个似乎合理、实则莫名其妙的结局。
重读的过程中,我在想象女儿看它的感受,这样的小说还是不看的好。
女儿看什么样的书好,这个我想了好久。她这个年龄想看的是故事性强的书,得有吸引人的情节,对感觉、心理描写过多的文字不感冒,更反感长篇大论。人小的时候爱听故事、“瞎话儿”,大了得逐渐加大哲思含量,若是想让自己的头脑早些敏锐起来、心灵尽快丰富起来,就必须多读些“枯燥”的名著。“枯燥”只是表面的一层硬甲,一旦钻透就会进入引人入胜的世界,如果不是这样,怎么能叫名著呢?这是我的读书感受,不信的话,读读巴尔扎克试试?
我对“原创”一说很不赞同,似乎是草根写出来的东西才叫原创作品。只要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都该叫原创,名家写的就不是原创了?引用别人的,那叫转载。
在书店你会有眼花缭乱的感觉,才相信书是永远读不完的说法。真没想到书量是那么的大,多数书和作者你根本没听说过、不知道,那其中大部分都属于垃圾读物。常去书店可以提醒想写书的人出书要慎重,千万不要凑数去出书,无人问津的书扔到地摊然后轮回到造纸厂变成纸浆,想想那有多尴尬。多年之后,我悟出了这个道理,并获得了定力,打消了一定要出书的想法。如果说出书是一种成就感的满足,那也是虚假的成就感,真正的成功是写出名作来;假如没那份儿才气,最好还是静下心来读、自我享受地写吧。
我想象自己临终的手上也应该攥着笔。
你看到的文章仿佛就是为你而写的,有没有这种感觉?其实,假如换一个人,又会有另一种文章适合于你。人生有无数种可能,也有无数种文章配合。什么样的人看什么样的文章,准的。
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必强求自己,但要尽力而为,只要尽到力了,就应满意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