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害的杨靖宇?
(2010-12-27 08:35:14)
标签:
杨靖宇迟子建《伪满洲国》黄山门钉子户《拆迁法》爱因斯坦杂谈 |
分类: 随笔 |
东北抗联司令杨靖宇遇难前遇见四个村民,他向这四个人求助些干粮、鞋物,手里还拿着钱。他满怀希望地等着乡亲送来这些东西,结果等来的是敌人的抓捕,因为四人中的一个向日伪告了密。我想这是天绝英雄啊,如果老杨碰见的是一个人而不是四个,他可能就有救了。迟子建在小说《伪满洲国》里写的那个告密者的心理十分可信。人一多了就各揣心眼、相互猜疑,结果使本说不上有多坏、只是有点儿软弱的“好人”变成了坏蛋。当我们为英雄之死慨叹时,也为软弱的人性而悲哀;这样的情节不乏现实意义,无论什么时候,都有血气方刚的英雄和老实软弱的凡夫俗子,而且往往,英雄往往不是直接死于敌手,而是死于自己人的告密。
黄山门事件过去十天了,反响渐微,这是正常的反应。如果不是“大学生”的身份,黄山门也不会有这样大的影响,可见大学生是多么的受重视,尤其是复旦的学生。三次报警并未得到重视,第四次才通过被困者之一的一个有能量的上海亲属与安徽取得了联系。黄山当地警方这才大力调动警力集结的。组织的力量是强大的,我无数次地领教过这种力量。来自上方的意志,下边要“不计代价”地执行、实现,哪怕它多么的不合常理(夜不上黄山、下雨、无人区)。救人没错,可是救援行动若能更理智些,张宁海可能就不会牺牲。现在说这个都是马后炮了,我想说的是,做什么事都不能“不计代价”。
钉子户是当下民情的最好注脚,活生生地见证官家的野蛮。我们虽然不能盲目地为每个“钉子户”叫好,但正因为他们“一个人在战斗”,使得强拆、“拆迁”受到全民注目、暴露在阳光下面,才催生那短短篇幅却艰难诞生的《拆迁法》。
居然能在新闻联播的一瞬发现了“爱因斯坦”,那个人的眼睛真是太尖了!看来爱因斯坦已深入人心,崇拜爱因斯坦是好事,是人类的幸事,说明世界不光狂热地痴迷各种烂星,对科学的向往还有人在。我敢断定,发现“爱因斯坦”的人肯定是老爱的粉丝、科学的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