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让人感动、也让人失望的世界
(2010-10-25 13:07:14)
标签:
特里莎时间银行外包生活杂谈 |
分类: 随笔 |
2010年第19期《读者》有一篇写特里莎的短文,这几句写得非常透彻:“特里莎的善意境界,不归顺于任何势力,不依任何对立面而确立,不视自身境遇而变化,不因邪恶、恐怖的事件而激发,不靠海啸、SARS、冰灾、地震、甲型H1N1流感等灾情而唤醒,总之,不设任何条件。”
德国一位艺术家设计了一块儿 十公分见方的铜块儿,上面刻有二战中死于纳粹暴行的遇难者姓名,这种被称为“绊脚石”的艺术品实际上不纯粹是艺术形式了,它们被镶嵌到死者被捕前的住地街道上,使过往行人在“硌脚”之后缅怀他们。我的疑问是:如果换了我们中国,这些铜块儿会不会被偷走卖钱?
“时间银行”,其实就是储存劳动,以自己的劳动与他人的劳动相交换,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又一体现方式。它更接近于原始的以物易物的交换,更避免了金钱对人际关系的损害,能将人性向善的一面引导,令人温暖。
外包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几乎一切“麻烦事”都包给别人来干,这样的人还有存在的意义吗?虽然从本质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在为别人服务,也靠别人的服务生活,但总有一些是必须亲力而为的。外包自己的生活,让我首先想到了剥削阶级的寄生虫生活,现在不这么看问题了,把懒惰看作时髦的生活方式。大多数人是没这个条件的,只有富人才能这样,而他们的钱是怎么来的?美国就是现在的富人,靠别的国家将他们包养起来,他们只须发给外包者自印的美元就行了。